孩子厭學怎么矯正
來源:新浪博客 文章作者:李東海 2009-08-14 09:04:58
厭學,是目前中小學生諸多學習障礙中最普遍的問題之一,是導致學生輟學的最主要的因素。據有關部門調查統計,現在全國有28萬學齡兒童不上學,在社會上瞎混,他們是社會治安問題的高發群體。
一、孩子為什么會厭學呢?
1、“唯分數論”是造成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
目前,學校、老師、家長普遍認可的“好學生”“好孩子”的標準仍然是考試分數。中小學教學質量的評價標準仍然只有學生的考試分數,高初中名校的擇生標準仍舊是考試分數。學校不斷地考試,不斷地按分數排隊,無可奈何的老師們只好以增加作業量來強迫學生學習,中小學生的作業量在“減負”的呼喊聲中越“減”越多。為了提高考試分數,學校恨不得讓學生一天24小時都用于學習,學校生活單調乏味,缺乏生機,學校如同監獄,學生如同囚犯。這種“摧殘”孩子身心的做法當然讓學生感到厭惡。
2、教師和家長的教育方法簡單粗暴,為學生的厭學情緒推波助瀾。
有的教師由于種種原因對教師的工作不感興趣,他們不熱愛教育事業,不熱愛學生.見到學生就煩,因而對學生的態度冷漠、生硬、粗暴,對學習較差的學生動不動就諷刺、挖苦甚至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們形容這樣的教師是:“枯燥的語言,古板的眼;冰冷的心,冷漠的臉”。師生之間毫無感情,學生見了教師如同老鼠見了描。
“親其師才能信其道”,學生由愛老師而過渡到愛老師所教這科知識的因素相當大,特別是在小學。不可否認,一些學生的厭學與教師的教育教學失誤存在著直接的聯系。
有些家長從不與孩子溝通,只關心孩子的物質生活,不關心孩子的精神生活,從不問孩子內心想些什么,有什么苦惱。每逢考試以后,只問分數和名次。有的孩子盡管努力學習,刻苦鉆研,早起晚睡,但考試成績仍然達不到家長的要求,一旦達不到家長要求,家長就火冒三丈,說孩子不爭氣,沒出息,就訓斥甚至打罵,給孩子的自信心造成嚴重挫傷,使孩子對學習充滿畏懼。整天帶著這樣的情緒學習,他能開心嗎?
如果孩子的成績老是上不去,他就長期得不到老師、家長和同學的肯定與賞識,長期得不到成功的體驗,他無論在學校、在家里都感到惶惶不可終日,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喪失學習興趣,破罐破摔。這是導致孩子厭學的非常重要的原因。
3、苦悶心情得不到排遣導致厭學情緒加劇。
由于性格原因,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善交往,人際關系差,經常與同學們吵架甚至打架,最后同學們都不喜歡他,不能融入人群,感到在學校很孤立,如果老師和同學再對他冷漠,他們就會更感孤獨和不安,厭學情緒甚至厭世情緒就會產生;有的孩子性格懦弱,或體弱多病,或有生理缺陷,或家庭貧困,感到自卑,且常受人欺負,被人嘲笑,感到在學校沒意思,從而產生了厭學情緒;有的孩子因為家庭不和睦,父母經常爭吵,導致孩子情緒不好,產生不安全感,心情的苦惱使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從而產生厭學情緒。
4、沉湎于不良的興趣愛好不能自拔,導致厭學情緒。
有的孩子起初可能是受人引誘,學會了逃學、喝酒、抽煙、打麻將、談戀愛、網絡游戲,甚至結成流氓團伙四處流浪、偷盜、搶劫、打架斗毆,后來一發不可收拾,又迫于小團伙的壓力,欲罷不能,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導致對學習徹底失去興趣。
以上四點,是導致孩子厭學的主要原因。
二、怎么預防和解決孩子的厭學問題呢?
1、不以分數論英雄,重視學習過程,淡化學習結果。
無論老師或家長,都要關心孩子的成長過程,學習過程,而不能平時對孩子的學習態度、學習心情、學習方法不管不問,只關心期中期末考試的分數和名次。教師要尊重孩子的主體性和能動性.把學習自主權還給孩子,要激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孩子在學習活動過程的參與程度,由消極被動地學習轉變為積極主動地學習,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此外,要看到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階段,除了學習之外,他們還需要休息和娛樂,因此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在完成適量的作業后讓學生有充裕的時間去活動,去做他們喜歡做的事情。讓孩子的學習過程有張有弛,勞逸結合,充滿興趣。家長要在平時多與孩子溝通,多詢問孩子學習的感受,詢問各科老師的授課情況,孩子的作業完成情況等,在溝通中把握孩子的學習狀態,以便隨時進行疏導。當孩子考試成績不如意時,家長不要嘮叨,而要多安慰,多鼓勵。不要老拿成績好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比,應該讓孩子自己與自己比,只要孩子稍有進步,就應該明確表示贊賞,提高孩子的自信心。這樣,孩子就不會對學習感到恐懼和厭惡。
2、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和家長的關愛。
古語說“親其師,信其道”。師生關系會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積極性。當師生關系融洽,學生覺得老師喜歡他、欣賞他時,學起來就會覺得特別有勁。當學生與教師關系緊張時,他們會覺得老師看不起他,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和對立情緒,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學了。作為家長,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成績不好的孩子。要理解孩子失敗時的心情,就要想想自己失敗時的心情。哪怕天下所有的人都看不起我們的孩子,我們做家長的也要滿腔熱情地對待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孩子融為一體,與他休戚與共,和他換位思考,把他的痛苦當做自己的痛苦,經常鼓勵他進步,幫助他端正學習態度,盡快從厭學情緒中掙脫出來。
3、喚醒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意識。
厭學的學生一般學業成績較差,在學習上屢遭失敗,常受家長的責備,教師的批評,同學的冷遇,因此他在學習上就會悲觀失望、自暴自棄,學習對他們來說便是一種沉重的負擔,根本談不上興趣愛好。這時,老師和家長提問他們時,要向他們提出比較淺的簡單的問題,答對了應及時鼓勵,這樣他就會產生一種“我也能學好功課”的信心,即使答錯了,教師也不能埋怨和訓斥。家長可以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列出自己學習上的優勢與長處,讓學生列出自己曾經有過的成功之舉,想想自己曾經擁有過的“輝煌”。這樣,在愛撫和激勵中幫助孩子樹立樂學的信心,從而喚起學生心靈深處的自我向上意識。
4、積極為學生創設表現長處,發揮特長的舞臺。
中小學生喜歡表現自己以引起老師和同學們的注意,這種心理需求對“厭學生”來說同樣是很強烈的。但事實上大多的“厭學生”由于長期得不到表現自己的機會,由于經常受到冷落,心理上越來越自卑,越來越消沉,以為自己是一只永遠飛不上天的“丑小鴨”,因而自暴自棄。因此,教師和家長應設身處地的為他們創設表現長處、發揮特長的舞臺。比如鼓勵孩子參加“故事會”、“演唱會”,“朗誦會”、“體育競賽”、“小發明”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第二課堂活動,這樣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各自的才能得到發揮.從而看到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感到成功的喜悅,進而逐步消除厭學情緒,從而以嶄新的姿態融入到溫暖的班集體中。事實證明,經常受到尊重的學生,會更加自尊自愛,對自己所做的事情才能充滿信心,不會感到厭倦和無聊。對此,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充分向學生表現出熱忱、喜愛和重視之情。
5、注意孩子的交友圈子情況。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與孩子經常來往的其他伙伴都是一些愛逃學、怕學習的孩子,孩子之間就會互相影響,一起商量著逃學后去干什么,如何向父母撒謊。所以父母要仔細了解和觀察與孩子來往的其他孩子的表現,如果發現孩子與別的孩子一起逃學,就應該與別的家長一起糾正孩子們的逃學行為。這時,對帶頭逃學的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正所謂“擒賊先擒王”。只要盡力將“王”的逃學行為改變過來,其他孩子就會服從“王”的命令而回到學校來。
總之,厭學的原因是復雜的,厭學的后果是可怕的,可是厭學的學生并不是無可救藥的。對于厭學的孩子,教師與家長要密切配合,認真分析,找出原因,對癥下藥,才能有效的解決問題。要把尊重與愛撒給每一個學生,從他們的心理需要出發,切實解決好他們的學習心理問題,才能讓每一個孩子走上健康成長的道路。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