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三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 正文
2009-08-07 21:06:47 下載試卷 標簽:三年級 教案 語文
教學目標:
1.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和背誦課文,在誦讀中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感受人間友情的美好。
2. 認識本課的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
教學重點:以誦讀為主,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深厚情感。
教學課時:3課時
第一課時:《送元二使安西》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誦古詩,初讀解題。
1. 配合《陽關三疊》的樂曲,在大屏幕出示詩文。讀題導入,運用組詞、歸類法教學“使”。
2.教學“故人”。
3.“元二出使到哪里?”(安西)解讀“安西”。學生找資料明確地點。
4.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詩題的意思。
二、找地名,明了詩意。
1.找出詩中其他表示地名的詞(渭城、陽關)。
2.探究以上兩地點的具體位置。生找資料——師補充——課件出示地圖,明確地點。
3.同時出示標有三個地名的地圖,用上三個地名,再說說題意(渭城——陽關——安西)。
4.算路程,體會離情。看地圖,算算元二出使安西的大致路程。
三、詩配畫,領會詩旨。
過渡:王維不僅是偉大的詩人,同時也是有名的畫家。如果你就是王維,要給自己的這首詩配上一幅畫,該畫上些什么?需要強調些什么?再說說根據。(小組討論——交流——點撥)
1.雨,什么時候的雨?怎樣的雨?(朝、浥)
2.客舍,客中送客。(王維是山西人,在陜西送別,倍感神傷)
3.柳,“留”。古人折柳贈別。
4.酒,美酒千杯萬盞,借酒餞行。
四、明古風,體味別意。
人生自古重離別,古代社會由于種種原因,人們是重視定居而難得遠行的,因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難預料。你還知道哪些送別詩?(《賦得古原草送別》《別董大》《贈汪倫》《送孟浩然之廣陵》《芙蓉樓送辛漸》)
五、悉評價,賞讀古詩。
1.前人對此古詩的評價是“后之詠別者,縱有千言萬語,殆不出其意之外。”
2.此詩的別名:《渭城曲》《陽關三疊》。
3.欣賞并詠唱根據此詩創作的古曲《陽關三疊》。
六、寫回信,拓展延伸。
據說,元二來到安西一年后,曾給王維寫過一封信,但由于年代久遠,這封信已殘缺不全,聰明的你,能根據今天這堂課,補全這封信嗎?
第二課時:《贈汪倫》
授課時間:
教學流程:
一、復習導入。
同學們,你們喜歡古詩嗎?古詩是我國文學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大家學習背誦了很多古詩,在學校古詩背誦活動中表現得特別出色,你們愿意展示一下自己的學習成果嗎?
1.看誰最聰明,能讓動物巧進“詩句籠”。
泥融飛(燕子)
自在(嬌鶯)恰恰啼
一行(白鷺)上青天
早有(蜻蜓)立上頭
柴門聞(犬)吠
北風吹(雁)雪紛紛
2.世上顏色千般好,看你填哪一種最妙。
霜葉(紅)于二月花
萬條垂下(綠)絲絳
兩個黃鸝鳴(翠)柳
千里(黃)云(白)日曛
春來江水(綠)如(藍)
萬(紫)千(紅)總是春
3.李白詩句垂千古,看誰馬上吟得出。
(1)(不敢高聲語) (2)白發三千丈 (3)(舉頭望明月)
恐驚天上人 (緣愁似個長) 低頭思故鄉
(4)(朝辭白帝彩云間) (5)飛流直下三千尺
千里江陵一日還 (疑是銀河落九天)
二、導入。
上課伊始,出示李白畫像,接著提問:從入學到現在你們都學過李白的哪些作品?課外還讀過他的哪些詩?自然引出新課。這樣,對李白的詩作了較為系統的歸納小結,便于將課內與課外緊密聯系起來。
三、圖畫故事引入,激起興趣
1.出示圖畫,觀察,說說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放錄音:有關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小故事,《贈汪倫》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1)桃花潭水真的有千尺深嗎?沒有,這是作者的一種假設。那么跟下句連起來,用什么關聯詞來表達更為合適呢?(即使……也……,哪怕……也……,就算……也……,縱使……也……)
(2)同學們,汪倫先是寫信熱情邀請李白來家做客,接著又用美酒盛情款待李白。李白要走了,汪倫又帶領全村人踏歌送行,所有這一切怎么不使李白感動呢?那么,用什么樣的句式來表達這兩句詩的意思,才能更好地表現李白此時的激動心情呢?(可改為感嘆句、反問句、設問句。)
(3)桃花潭水真有千尺深嗎?這是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這兩行連起來又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為什么這樣說?
第三課時:《別董大》
授課時間:
一、 審題導入。
1.審題,引出是送別詩。
2.作者簡介。
高適,唐代詩人。字達夫,一字仲武。今河北滄縣人,曾與李白、杜甫結交。安史之亂后,他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直至做到散騎常侍,因此世稱“高常侍”,原有天寶七載左右張九皋編、顏真卿作序的詩集,《唐書》也著錄其文集20卷,但都已遺失。現存《高常侍集》,有詩87首。
3.詩人在送別董大時的情景如何,會說些什么呢?
二、 理解詩文。
1.感悟詩文,學生自由讀詩文。
2.明確學習目標。
(1)讀懂加點詞和每句詩的意思。
(2)體會詩人流露出的感情。
3.學習方法指導。
選擇學生喜歡的方式方法結組學習 ,準備匯報學習成果。(全體參與)
4.理解指導。
(1)前兩句寫到了哪些景物?
(2)學生談感受(景象凄涼),體會讀。
(3)詩后兩句寫的是什么?
(4)最后兩句話是誰對誰說的,為什么會這樣對他說呢?
高適送別的對象是著名的琴師董庭蘭。盛唐時盛行胡樂,能欣賞七弦琴這類古樂的人不多。董庭蘭雖然身懷絕技卻常無人賞識,“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是高適對朋友董庭蘭的。
(5)這兩句中哪些詞表現出了安慰與鼓勵?
(“莫”、“誰人”)
5.感情升華。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齊讀體會、表達詩情。
三、課外拓展與能力提高。
1.激趣導入:古代送別詩還有很多,如下面列出的幾首。
《贈汪倫》 《 夏口夜泊別友人》 《 送桂陽孝廉》
2.能力運用實踐。
(1)體會幾位詩人送別友人時的心情。
(2)發現詩人的優秀品質。
(3)發現寫法上的不同特點。
(4)其他課題(自擬)匯報時可以結合其他的詩。
(5)可以利用自己找的資料進行進一步研究。
3.組織學習結果交流,鼓勵學習精神。
四、小結。
古詩詞是一個豐富的寶庫 ,我們可以通過它們穿越時空,了解當時的人、事,感受詩人的情懷,學習做人的道理。課下應主動大量閱讀。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