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04 14:40:44 下載試卷 標簽:謎語 四年級 教案
四年級第二學期新教材29課《父親的謎語》主要寫了父親教我猜謎的故事,故事雖然簡單,但要學生能從作者與父親的猜謎過程中,體會到深沉的父愛無所不在,既是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因為以往我們對母愛的贊揚比較多,相對而言,父親的愛容易被忽略,而這篇課文就是要喚起大家對父愛的感受。
通讀整篇課文后,我們便可以發現,作者多次描寫了父親的眼睛,乘涼猜謎時父親那深邃、神秘的眼睛;猜不出謎時,父親巧妙提示的雙眼;煩惱憂傷時,父親能為她變出快樂的雙眼。顯然父親的這雙眼睛成了作者快樂的源泉,包含著父親對孩子深沉的愛意。因此,整堂課的教學便可以抓住“父親的眼睛”這一線索作為突破口,深入挖掘。
一開始教學時,我們可以緊緊抓住父親的眼睛,帶領學生整體感悟文章。讓學生在自由讀文后,找一找課文中哪個詞出現的頻率最多,學生通過讀文便可發現“眼睛”一詞出現的最多,隨即,教師便可抓住“眼睛”來做文章,通過找到文中描寫父親眼睛的句子,幫助學生理清文章脈絡,(對各節之間的關系稍作講述)以此深入感悟課文。
那么課文中多次寫到父親的眼睛僅僅是因為它是謎語的謎底嗎?教師可用這個問題來激發學生讀文的興趣,讓學生到文章中尋找答案,抓住描寫父親眼睛的句子去品讀、感悟。所以,如何讓學生去品讀句子,教師為學生搭好學習的“腳手架”就顯得尤為重要。
課文的第2節寫了父親與孩子坐在星光籠罩的院子里乘涼、猜謎,這有趣、溫馨的場景中處處透露著父親對孩子的愛,如果讓學生僅僅是從語言文字上去品味,去想象?感受不深!給予孩子感官上的刺激,是最能符合孩子學習心理的。我們可以創造與課文內容相和諧的情境,根據課文內容的描述,進行適當的想象,錄制父親與孩子間猜謎的對白,再配合課文的插圖,補充文本中沒有具體寫到的猜謎場景。(舉例)這樣,就把文字符號變為了形象鮮活的畫面,使學生獲得超越時空的心靈對白和審美感悟,學生便容易感受到父親瞇著眼睛教我猜謎時,那有趣、溫馨的場景,自然就能體會到父女之間的濃濃愛意。繼而,通過讀句子、讀課文,再從語言文字的品讀中去體會父親的慈愛。
推敲詞句,是感悟文本的有效策略。課文3~10節中寫到,父親的眼中有“我”這個細妹子,而我的眼中卻是飽經憂患的早白了頭的父親,它寫出了父親經歷了許多風雨,受盡了許多風雨而早白了頭發。為了讓學生能品味這種深沉的父愛,我們可以從課文中取出這個詞語,通過想像填空,“每當時,父親就會煩惱;每當時,父親就會擔心;每當時,父親就會憂愁。”讓學生說一說父親可能經歷的煩惱和憂傷,讓學生明白了父親為了孩子、為了家庭經歷了許多風雨,進一步理解了“飽經憂患”,最后,再讀好這個詞語,讀好課文3-10節,學生自然體會到了父親的艱辛,品味出了父親對孩子的愛。此時,學生對父愛的理解又更進了一步。海明威曾說:好的文學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們的教材選入的大都是這類“冰山”型的作品。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善于抓住這“一角”,讓學生尋找和想象那“藏在水下”的百分之九十,從而悟到全文的旨意。
通過品讀課文語句后,學生對深沉的父愛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了課文雖然寫的父親與我猜謎的故事,實質上是想體現深沉的父愛。如何讓這種體會更深刻?讓學生能看到紙張背后所要體現的東西呢?在課文結束時,我們可以這樣讓學生給課文再取一些題目,繼而問學生為什么作者要用“父親的謎語”作為課題,用意何在呢?通過再思考,學生便可發現,原來它是要體現父親的對孩子的愛是無處不在的呀。這樣學生對課文內涵的理解可謂是水到渠成。
在課文最后的教學中,可以有兩種處理方法:拓展閱讀或寫話訓練。前一種是將課文的主題“深沉的父愛”作為語文學習的“核”,我們可以尋找一些從不同方面體現父愛的文章,以師生配合誦讀短文結束整堂課;后一種可以讓學生動筆寫一寫想對父親說的心里話,將自己對“父愛”的體會通過文字表達出來,這樣既是對學生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又將整堂課學生所體會的思想實實在在地反映了出來。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