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語文教案 > 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8-04 13:33:55 下載試卷 標簽:語文 四年級 教案
學習目標:
1、引導學生將學習本組課文所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進行遷移,繼續深化對生命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2、鼓勵學生在閱讀中認真揣摩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深層含義或言外之意,發現并總結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3、積累關于生命感悟的名人名言。
4、學習成語故事,講述成語故事,激發學生繼續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興趣。
教學安排:四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口語交際
一、利用課文導入:
同學們,這幾天,我們學習了幾篇抒寫對生命感悟的文章,那用心去感受春光的盲姑娘,那以幫助別人為快樂的祖孫三代人,以及那些磚縫里頑強生長的小苗、絕境中奮力求生的飛蛾和冷風冷雨中傲然挺立的小花,無不展示著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同學們課下還搜集了許多熱愛生命的感人故事,相信你們對生命也一定有自己的解讀。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都只有一次。如何讓自己的生命在有限的時間里得到無限的延伸,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認真思考的一個問題。通過這組課文的學習,相信大家一定對生命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和認識。今天,我們就圍繞“生命”這一永恒的話題來暢所欲言。
二、學習課文中的資料。
1、默讀資料,想一想這些資料都講了什么。
2、全班交流對資料的解讀,搞清楚每一段資料所立足的角度
(1)面對個體生命與更多人的生命的時候,眾多的醫護工作者們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生命之歌,換來了更多人的生命。
(2)我們身邊,有許多熱愛生命的人。
(3)生物界表現出來的頑強的生命力。
3、交流:你還搜集了哪些關于生命的資料呢?給同學們說一說吧!
三、交流--有感于生命
1、學生自己思考、組織語言。
(1)生自己確定發言角度,選擇內容,組織語言,著譯圍繞自己選好的內容組織語言,切莫走題。
(2)自由組合,互說互評。說的過程中注意語言流暢、中心明確,聽的同學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對說得同學提出修改意見,評出小組講得最好的同學。
2、全班交流:
四、總結:
生命對于我們每個人來說只有一次,假如生命是水船。請不要停泊,也不要隨波逐流!請高高地升起風帆,向著未有人到達的海域......
第二課時
習作教學
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1.學生默讀提示,畫出習作要求。
2.投影出示習作要求:
內容具體;寫出真實感受;題目自定。
二、確定選題。
師:在口語交際中,那些內容、觀點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請結合實際,從中選擇習作內容吧!
三、回憶寫作方法:
師:本組幾篇課文在寫作上,都有什么共同特點呢?
生回答后師小節:由某件事或某一生命現象中引發思考,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理解和感悟。
四、試寫初稿,反復修改
1.學生進行習作,教師對有困難的學生進行個別指導。
2.好文章是改出來的!請同學們完成初稿后,自己認真進行修改3.小組內互讀互改,提出修改建議。
4.按照小組同學的建議,再次修改自己的習作。
第三課時
習作評講
一、朗讀佳作,共同賞評
1.每小組推薦一至兩名同學,分別朗讀各自的習作,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片斷。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賞析。
2.請部分學生介紹自己習作中的成功之處。
二、師總結本次習作的優缺點。
三、對本次習作中存在的共同問題給予指導。
對有進步的同學給予鼓勵,組織全班同學進行欣賞評價。
四、學生修改自己的習作,再謄寫。
第四課時
我的發現與日積月累、成語故事
一、我的發現
1、讀一讀,說一說。
小林和小東發現了什么?他們發現了哪幾種體會句子含義的方法?
你在閱讀過程中還發現了哪些方法呢?
2、師生共同總結方法:要體會揣摩句子的含義,除了仔細想、聯系時代背景、聯系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方法外,還有抓住重點詞語、聯系上下文揣摩體會等方法。
3、遷移運用:學生快速閱讀本組課文,想一想,通過再次閱讀,還發現了哪些含義深刻的語句,自己是怎樣讀懂的。
4、總結:閱讀時要認真體會、細細揣摩句子的言外之意,這樣才能領會句子的真正意思。
二、日積月累
1、學生自讀三段名人名言,讀準字音。
2、結合生活實際,談一談對這三段話的理解。
3、自由背誦
4、交流自己搜集的關于“生命”的名人名言。
三、成語故事
1、生自讀故事,有不認識的字通過查字典學習。
2、讀通句子,讀懂故事內容,并體會其中蘊含的道理。
3、交流自己對故事的理解。
4、練習講述故事。上臺講故事。
手抄報展評
以小組為單位,把同學們的習作和自己搜集到地認為有價值的材料收集到一起,精選內容,辦一張大一些的手抄報。辦手抄報的時候,請美術老師、有美術特長的同學幫忙,設計一下報頭、花邊,如果能夠通過計算機來設計更好。
各小組把手抄報貼在制定的位置,班內舉行手抄報展覽。手抄報下面,設計一個投票表格。表格上可以設計對整張報紙和報上各篇文章的投票格,全班同學都進行投票,看看那個小組的報紙、哪位同學的文章的得票多。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