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之推的家教經驗
來源:網絡 2009-07-28 10:01:07
顏之推是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論和實踐對于后人頗有影響。
顏之推字介,梁朝建康(今江蘇南京)人。出身于士族家庭。家傳有《周官》、《左氏》之學,早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梁元帝肖繹時,官至散騎侍郎。梁亡后,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北齊滅亡后,他歸附北周,為御史上士。隋文帝統一全國,詔為學士。著有《顏氏家訓》。該書是他對自己一生有關立身、處世、為學經驗的總結,被后人譽為家教規范,影響很大。
幼年時期是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顏之推主張早教。他認為,人在小的時候,精神專一;長大以后,思想分散。因此,必須早些教育,不要失去機會,并且以自己的親身體會說:我在七歲時,就讀東漢王延壽作的《靈光殿賦》,一直到今天,每十年溫習一次,依然不曾遺忘。但二十以后所背誦的東西,只要擱置一個月就忘記了。
主張愛子與教子相結合,反對溺愛。他說父母對子女只知一味的溺愛而不注重教育,對子女在生活方面的要求,總是給予滿足,完全放松而不加以限制;孩子做錯了事本該訓誡,反而給以獎勵;說錯了話應當責備,反而不了了之;長期如此教育,對于孩子并沒有什么好處,到孩子長大成人后,終歸要成為品德敗壞的人。為此,他提出愛而有教,嚴而有慈。他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心。在對待多子女問題上,主張一視同仁而不能偏愛。他說我們有些做家長的重男輕女,往往出于極端的自私或愚蠢的偏見,這樣做實際上已背離了父母之道。家長有意無意地偏愛乖巧伶俐者,這種情形,雖然難以避免,可也是不好的。不僅遭冷落的子女在心靈上勢必受到傷害,而且受偏愛的子女也容易出現家長意想不到的傷害。這不只是教育的方法問題,而是心地問題、精神境界問題。如果做家長的不從思想認識上解決“愛子貴均”的問題,而只是在教育方法上試圖一視同仁,與父母朝夕相處而又十分敏感的子女,還是很容易感受到父母的偏愛,從而受到心靈上的傷害。這對他們的成長是極不利的。
勤奮學習,以成有用之才,也是顏之推在家庭教育上一個重要主張。他說,自古以來,就是圣明的君主,尚且需要勤奮學習,何況一般的人呢?這類事普遍地記載在經史中,我也沒有必要重復,姑且以近代至關重要的事為例加以說明。大凡士大夫的子弟,從五六歲起,就要受教育。有的人學得多,能夠讀《禮記》、《左傳》,學得少的也學過《詩經》、《論語》;到了成家立業之年,身體及性格已經基本定型,應利用這個時機加倍地進行自我磨練。有志向的人,自然能刻苦用功,成就學業;操行未立的人,自我放縱、墮落和散慢,自然淪為平庸之輩。人生在世,應當從事一種事業:農民就考慮耕種,商人就議論財物,工匠就致力于器物的精益求精,技藝就潛心鉆研法術,武夫就熟知騎馬射箭,文士就講論羞愧。而不能行射禮時射不穿靶子,提起筆來只會寫自己的姓名,醉生夢死,一無所事,以此消磨時光,以此終老天年。有的士大夫因出身于世宦之家,有祖上遺下的功業,得到一官半職,就自以為滿足,完全忘了修習學業,等到有了吉兇難卜的大事,討論起事情的得失,他便朦然張口結舌。學習是無止境的。學習的目的在于自己受益。他明確指出:我們讀書做學問,就是磨練我們的心志,培養敏銳的眼光,使我們待人處世不致出現差錯。有的人讀了幾十卷書,就自高自大,欺侮凌辱長輩,鄙視怠慢同輩;人們憎恨他如仇敵,厭惡他如對鴟鵂(貓頭鷹)。像這樣,因為學習而遭到自我損害,還不如不學習為好。他要求子孫在學習上專心致志,一定要刻苦,要勤奮,要有毅力。并且列舉了歷史上勤學的實例來啟示后人,說蘇秦握錐刺股、文黨投斧求學、孫康映雪夜讀、車胤螢囊照書、兒寬帶經而鋤、溫舒牧羊編簡,都非常勤奮刻苦。又以勤學取得成就的事實來教育后人,如梁朝時彭城人劉綺,是交州刺史劉勃的孫子,早孤家貧,無錢置辦燈燭,經常買荻草折成一段一段的,夜里點燃,就亮讀書。東莞郡藏逢世二十多歲想讀班固著的《漢書》,苦于借來的書時間不夠用,于是就到姐夫那里乞求門客給他一些紙,手抄了一本,軍府佩服他的志向。他終于精通《漢書》,而著名于世。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