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數 > 小學資源庫 > 教案 > 小學數學教案 > 四年級數學下冊教案 > 正文
2009-07-22 15:48:02
教學內容:p.56~5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探索加法運算律的過程,理解并掌握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并初步感知加法運算律的價值,發展應用意識。
2、使學生在學習用符號、字母表示自己發現的運算律的過程中,初步發展符號感,初步培養歸納、推理的能力,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水平。
3、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探究問題的意識和習慣。
教學重點:探索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能正確地用字母來表示。
教學準備:光盤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1、出示書上的情境圖,師:四年級的同學們正在操場上開展體育活動。
問:從圖中你獲得了哪些信息?指名說一說
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用加法計算的問題嗎?
隨學生回答板書,可能有的問題: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二、探索加法交換律:
1、解答第一個問題:請大家列式計算,寫在自備本上。
做完后交流,老師依次隨學生回答寫出兩個算式:
28+17=45(人) 17+28=45(人)
問:這兩個算式有什么特點?
(兩個加數是一樣的,但加數的位置不同,和相等……)
指出:這兩個算式因為得數一樣,我們可以用“=”把它們連起來,改寫成28+17=17+28
2、繼續回答剛才的第2個問題:
請你列式解答。再交流。同樣可以得到:17+23=23+17
3、像這樣的等式,你能再寫出幾個嗎?老師巡視,注意各種寫法,在交流的時候有序呈現
4、隨學生回答板書,可能有的情況:
甲數+乙數=乙數+甲數
△+○=○+△
a+b=b+a
……
依次請學生說說自己是怎么想的?(重點要說清楚兩個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沒變)
問:你比較喜歡哪一種表示方法呢?(a+b=b+a)為什么?(更為簡便)
指出:兩個數加的時候,可以交換這兩個加數的位置,和是不變的。這是加法運算中的一個很重要的規律。我們這節課就是要來研究運算中的規律
板書課題:運算律
運算律有多種,這種加法中的運算律誰能給它起個合適的名字呢?
隨學生回答板書:加法交換律
5、運用加法交換律有什么用呢?
其實我們以前做加法驗算的時候就用到了它。
出示題目:357+218
說說你豎式怎么寫?驗算的豎式呢?
三、探索加法結合律
1、解答第3個問題: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學生列式解答。指名請不同的解答的同學說一說。依次板書。
讓學生觀察不同的算式,說說每一個綜合算式分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如果出現前面部分加括號的,指出:為了強調先算這一步,我們有時也會給它加上括號。)
2、比較這些算式,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呢?
因為得數相等,所以我們也可以用“=”連接
板書成:(28+17)+23=28+(17+23)
3、算一算,下面的○里能填上等號嗎?
(45+25)+13○45+(25+13)
(36+18)+36○36+(18+36)
4、看板書,誰能說一說這些等式告訴我們什么?(三個數相加,位置不變,但括號的位置不同也就是加的順序不同,但和是一樣的……)
像這樣的等式,你能寫幾個嗎?寫寫看。
選擇交流,解釋:(a+b)c=a+(b+c)
問:a、b、c分別表示什么?
指出:這也是加法中一個很重要的運算律,誰知道它的名字呢?知道為什么要這么稱呼它么?
板書:加法結合律
5、觀察“(28+17)+23=28+(17+23)”,請你猜一猜,加法結合律會有什么用呢?
(后面的先加,正好得到的是一個整十數,這樣就可以使計算變得簡便)
指出:加法結合律可以使計算更簡便,這在下一節課中將會有重點的介紹。
四、鞏固應用:
1、下面的等式各應用了什么運算律?
其中最后一題,要提醒學生注意:它先是運用了加法交換律,交換了48和25的位置,再是用了加法結合律。
2、你能在□里填上合適的數嗎?
學生填寫完之后,要讓他們說說是應用了加法的什么律?
觀察下面兩個算式,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運用加法結合律,兩邊算式的結果是一樣的,請你觀察一下,你更喜歡算哪題?算一算
看來熟練地運用加法交換律、結合律湊整十整百整千,可以使計算更簡便
3、哪兩片樹葉上數的和是100?連一連
學生連完后,指名交流經驗
4、補充:4+3+8+2+6+1+7
這個算式你會怎么加?想一想,這里應用了什么運算律?
指出:較多的數一起加的時候,我們往往會綜合運用了交換律和結合律。
四、全課總結:我們今天學的這兩個運算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么?(和都沒變)
那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交換律是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結合律是三個加數不交換位置,但運算的順序改變了,和不變。)
五、布置作業:
p.58第3題
教后反思:
在上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這課時,我充分考慮到了新舊教材目標定位的不同。從課堂的引入以最貼近生活的實際體育要聞十運會金牌數為題,一下子激起了學生學習的“興奮點”,很自然的進入了后面的學習。在學生提出一些列的數學問題并列出算式之后,開始引導學生比較和分析這兩道算式之間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號連接嗎?問:觀察黑板上的這三道等式,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問:是不是其他的數之間也存在這種規律呢?請你再舉一個這樣的例子驗證驗證。舉了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規律了嗎?
這個規律用語言敘述比較長,你能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把這個規律簡單明了地表達出來嗎?在這樣一個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比較、分析、舉例、驗證,表達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的作用,也讓學生感受到了發現規律的一般過程,從而達到經歷過程,討論提升,歸納概括的目的。結合律的教學過程則更多的體現了學生自主探索,推導,驗證的一個完整過程。
新教材的目標設定及教學過程,更多的體現了動態生成,寓數學思考,探究,發現于一體的數學活動過程,教師只有把握住了這個精髓才能去上好課,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
課前思考:
運算律的作用在小學階段的作用有二,其一是運用運算律進行簡便計算,其二是運用運算律進行乘法和加法的驗算,在之前的計算過程中其實學生已經自覺和不自覺地運用了加法結合律進行計算。
規律的發現是依靠學生觀察自己列出的加法算式,依靠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討論得到,可以讓學生用自己的話進行總結,概括,也許概括的話不是十分的簡練,只要意思對就行了。而用符號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結合律,學生應該能準確表示。
規律的驗證可讓學生自己舉例進行,從大量例子讓學生進一步明確、理解運算律。
課堂上,要告訴學生在實際的計算過程中很多時候,交換律和結合律都是同時進行的,而交換律一步常常不必單獨列出。
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對于學生來說不是很難理解,課堂上學生根據自己列出的算式進行觀察,立刻能發現其中的規律,就是在運用自己的語言敘述該運算律的時候有些詞不達意,但用字母或自己喜歡的符號表示非常快,與之前估計的一致。
在一個混合運算中常常可以運用交換律和結合律進行就算,這時學生似乎有些迷茫。課后還需繼續強調。
課后反思:
加法的交換律和結合律就如周老師所說的對學生來說不是很難,學生通過算式的觀察,能夠發現規律,并能用自己懂得語言進行表術,而且各種不同的說法,能夠匯聚成同一個定律,學生用字母表示定律也練得不錯。
在一個三個數連加中,即用到了加法的交換律有用到了加法的結合律,很多同學只能看出一個規律,大多不能看出兩個規律在同時運用,事實上這兩個規律往往是同時運用的較多。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奧數網微信
ID:aoshu_2003

歡迎掃描二維碼
關注中考網微信
ID:zhongkao_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