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分析:
本課緊密聯系學生已有的關于溫度和海拔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學習用正、負數來表示一些意義相反的量,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分類、歸納、概括,從數的理性高度更進一步地認識了負數,最后教材提供了鮮活的素材引導學生把對負數的認識和理解應用到生活中,進一步豐富了對負數意義的理解,發展學生的數感和應用意識。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和意義, 認識負數,掌握正、負數的讀、寫法,知道正負數和0的關系。會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聯想、猜測、推理等思維能力和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學習能力。
3、讓學生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方法:
情境創設法、觀察比較法、小組合作法、歸納概括法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初步認識。
1、從溫度中相反量的表示方法了解正、負數。
(1)情境引入。
談話:同學們平時看電視嗎?請看屏幕(播放新聞聯播片頭)
這熟悉的音樂和畫面告訴大家,即將播出的電視節目是?老師從這個節目中收集到了幾個城市某一天的最低氣溫信息,并用溫度計表示出來了(如下)
(2)觀察匯報:仔細觀察這些溫度計,你知道了什么?
(上海是零上4℃,南京0℃,北京零下4℃)
(3)比較,產生沖突。
引導學生任選兩個城市的溫度做比較。
當有比較上海和北京時,師故作狐疑:北京和上海的溫度不一樣嗎?讓學生再次強調,一個是零上4攝氏度,一個是零下4攝氏度。
質疑:你知道在數學上是怎樣表示和區分這種意義相反的量?
(4)認識+4和-4,學習讀寫法。
(5)練一練,及時鞏固。
【說明:零上4℃和零下4℃用什么樣的數來表示和區分呢?這一個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有局限性,從而產生了學習新數的需求,在這種積極的內驅指引下,主動學習開始了】
2、從海拔中相反的量的表示進一步認識正、負數。
(1)介紹吐魯番和珠穆朗瑪峰,引出海拔的認識。
用逐層揭示謎底的方法介紹這兩個地方。
珠穆朗瑪峰:這是一座山峰,這是一座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 吐魯番盆地:這是一個盆地,這是全國陸地海拔最低的地方,因為
海拔的原因,這兒一天當中的溫差特別大,所以那兒的哈密瓜特別甜……(一直揭示到學生能猜出答案為止)
聯系課件中的圖,采用閃爍虛線的效果讓學生認識海拔。
(2)用數學的方法表示海拔。
學生自主探索,用剛才學的數學方法表示出海拔。
交流,認識到可以用+8844和-155分別表示它們的海拔。
(3)鞏固練習。
3、比較發現,理解正、負數的意義。
(1)觀察比較,發現共同的地方。(把例1和例2放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
留給學生觀察、思考的時間和空間。
交流后認識:每組的兩個量都是相反的關系,如果把其中的一個量用正數來表示,那么另一個數就用負數來表示。
(2)拓展認識,深化理解。
引導討論:生活中除了溫度和海拔當中有這些意義相反的量,其他地方也會有嗎?他們可以怎么表示呢?
比如(課件出示,讓學生思考匯報)
引導拓展:同學們也有“如果”對嗎?先小組里說一說,再交流、共享成果。進一步體會:生活在中一些意義相反的量都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從而全面理解負數的意義。
【說明:觀察比較可以使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從而有效地幫助學生對正、負數的意義以及產生的背景形成了更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二、分類整理,深入認識。
1、分類,認識正、負數。
(1)讓學生移動帖紙分類
+4 4 -4 +18 -10 -8 +8844 -155 +3193 -400
(2)交流分法和標準,在交流中,認識正、負數,并板書數軸幫助學生形象地理解正、負數和0的關系。
2、練習。
(1)自主拓展: 實際上,不管是正數還是負數,并不是只有這些,還能再說幾個嗎?
(2)練習:
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填入合適的圈內。
-5 +26 8 -40 - -88.3 +103 0 12.4
提問:
① 0為什么不寫?
②觀察這些數和黑板上的正負數相比較,有什么發現?
【說明: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和外延有完整的認識,在習題中增加了小數和分數。目的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0除外)都是正數,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三、拓展練習,活化理解。
1、猜溫度。
(1)地球表面的最低氣溫在南極,是( -88.3 )℃
(2)月球表面的最低氣溫是( -183 )℃
【說明:讓學生根據提示(冷了或熱了)猜南極和月球表面的最低溫度。這樣安排充分挖掘習題功能,把靜態的讀、寫轉化成動態的生成,在答案步步逼近的過程中發展了數感,同時為以后學習負數的大小比較做了很好的滲透】
2、描述生活中的正、負數的意義。
(1)電梯中的負數。 (2)存折中的負數。
(3)人口信息
A、根據2006年10月俄羅斯聯邦統計局公布的資料顯示:
俄羅斯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數大約-2000人。
B、根據新華網最新統計的資料顯示:
中國平均每天增加的人數大約40000人。
關于(3):在理解了這兩個數字所表示的意義之后,提出問題“你認為俄羅斯和中國這兩種不同的人口增長情況,哪個更好一些?”進行適當的辨證思想和責任教育。
【說明:利用數學來描述生活中的現象是發展學生應用意識的重要途徑,上述練習不僅豐富了對負數的理解,而且發展了學生數學思維和眼光】
四、 小結揭題,質疑延伸。
這節課要結束了,回頭反思一下,感覺有收獲嗎?關于負數,你還想
了解些什么呢?
【說明:成功的教學在課尾時不應是問題的結束,而應是新問題的開始,學生在基本認知的基礎上產生了更強烈的求知欲!】
五、數學文化熏陶。
放短片:你知道嗎?介紹負數的來源
談感想,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反思】:
真實、扎實、有效是評判一節好課的標準。對照重難點,我認為本節課做到以下幾點:
1、真實找準基礎。
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為切入,迅速調動起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為負數的認識提供了一種必要和需求,主動學習從這里開始了。
2、扎實整合教材。
我沒有拘泥于教材中提供的素材和認識層面,努力挖掘出更多的具有共性背景的素材,并引導觀察、討論、比較、發現,使學生對負數的認識形成了超越溫度和海拔層面更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3、有效豐富理解。
練習素材的開闊性、生活性、典型性、趣味性使學生的認識更豐厚,理解更深刻,參與更主動。
【顧老師點評】:
陶老師的這個案例在設計和教學時主要體現出了以下兩個特色:
1、挖掘了課程資源。
老師創造性地處理了教材,把教材的例1和例2只當作一種直觀形象的背景,在清晰地引導學生用數學的方法描述之后,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引導學生觀察、比較上,引導學生通過現象看本質,并及時引導補充和拓展,在眾多的具有共性的材料列舉之后,最后學生發現總結:生活中還有很多意義相反的數量,而且他們都可以用正、負數來表示。至此,學生對于正、負數的認識形成了超越了溫度和海拔層面的更為深刻和全面的理解。
2、活化了教學內容。
教材編排的習題,主要想開闊學生視野的同時訓練學生讀、寫負數的能力。教師在使用練習時,充分挖掘出普通習題的教學價值,十分巧妙地將靜態的文本活化為課堂上極具吸引力的數學活動資源。對于南極和月球表面的溫度采取讓學生根據提示猜數的活動,集游戲性、知識性和參與性為一體,不僅發展了學生的數感,同時為以后學習負數的大小比較作了很好的滲透,達到了知識、情感、意境的完美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