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泉發現長13米的禽龍類化石
來源:網絡 2009-07-03 18:00:42

19萬平方公里的酒泉土地上,埋藏著太多神奇、神秘的故事,“敦煌飛天”和“神五航天”使酒泉市蜚聲海內外。如今,可追溯到3億5千萬年歷史時期的大量古生物化石在馬鬃山一帶面世,再次使酒泉成為國內外學術界關注的焦點, 當地政府則以此為契機,力圖使古生物化石成為與“敦煌飛天”、“神五航天”齊名的品牌和產業進行開發。10月13日,記者就此采訪了酒泉市古生物化石辦公室主任王化民。
迄今為止最大的禽龍類化石面世
2004年7月20日至8月31日,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恐龍專家、博士生導師汪筱林、古鳥類專家、博士生導師周忠和等專家和酒泉市古生物化石研究辦公室王化民等26人組成的“中科院—酒泉市”首次野外聯合考察隊,開赴肅北馬鬃山、昌馬、清泉等20多個化石分布點,進行系統地古生物化石考察和發掘工作,在馬鬃山布咚呼嚕斯泰(地名)進行首次勘察性發掘。
此次發掘,最大的收獲是在布咚呼嚕斯泰古湖西岸的丘陵上發現了一具長約13米的食草類禽龍化石,發掘出脊椎骨、尾椎骨、臀骨、肋骨共28塊骨化石,并從化石腹腔內發現了保存基本完整的20多枚胃石。
據王化民主任介紹,這具化石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一具禽龍類骨骼化石,突破了長期以來“禽龍只有6至8米長”的說法,滿足了科學考察和研究的需要。
考察發掘碩果累累
經過一個多月的考察發掘,考察隊發掘出禽龍類、蜴腳類、鸚鵡嘴龍和肉食類動物牙齒及哺乳類動物化石,同時發現了熱河生物群的典型分子三尾擬蜉蝣和東方葉肢介以及硅化木,考察隊還在距離宿營地附近發現了一具鸚鵡嘴龍骨架化石,由于發掘時間和力量所限,考察隊將此骨架化石原地封存。
在另一道丘陵上,由于長年累月的風蝕,一具恐龍化石已經裸露在外,發掘隊員采集其中的臀骨和部分腿骨百余小塊,對其它部位進行了回填處理,計劃在明年春進行全面發掘。
此外,在這一發掘現場還發掘出兩具保存比較完整的龜化石,其中一具龜身長20—24厘米,龜板紋清晰可見,另一具龜身長16—20厘米。
河西走廊1億年前湖泊密布
據介紹,此次發掘的這些恐龍化石,埋藏在距今約1.1億年至1.2億年前的河流湖泊沉積的地層中,其層位大致相當于熱河生物群九佛堂組。專家通過化石初步研究中得出結論:在距今約1.1億年至1.2億年前的早白堊紀晚期,河西走廊地區主要屬溫暖潮濕的氣候環境,植被繁茂,湖泊密布,以恐龍為代表的各種古生物在這里大量繁衍生息,與當今這里荒灘戈壁縱橫和干旱少水的自然環境形成天壤之別。
王化民告訴記者,中科院專家在酒泉境內的古生物化石考察發掘中引證大量事實,駁斥了學術界長期以來爭論不休的一種學術觀點,得出了“鸚鵡嘴龍并非原巴克龍和古角龍的祖先、它們屬于同一個時期出現和存在的兩個姊妹群種”的新觀點。
5年論證舉步維艱
已步入不惑之年的王化民堪成稱酒泉古生物化石研究第一人,自上世紀80年代在安西縣參加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工作時,他就利用業余時間開始研究古生物化石。他查閱了大量的歷史資料,積累的資料和證據可以追溯到1924年至今中外專家的研究成果。在中科院等科研單位的大力支持下,初步探明酒泉境內的古生物化石分布點多達40多處。
但是,長期以來,當地學術界和民間存在著“酒泉無龍說”和“酒泉境內晚侏羅紀和白堊紀時期地質地域發展不良說”,成為古生物化石研究和考察眾的障礙。
然而在大量的研究成果面前,2003年底,酒泉市委書記楊育榮、市長李沛文正式拍板:關于酒泉古生物群是否存在的學術爭論不能繼續拖延下去了,應該在實干中回答和證明這種爭論,不能失去機遇。之后,研究人員與中科院積極聯系,促成了雙方的合作。今年4月19日 ,酒泉市成立了由市政府副市長安永江為組長、7名文化和文物工作人員為成員的古生物化石保護和研究利用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王化民擔任辦公室主任。
化石開發將成品牌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利用古生物化石,使之成為與“敦煌飛天”、“神五航天”齊名的品牌和產業進行開發,促進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同時也為了滿足國家科研部門在古生物化石課題研究的需要,2004年7月,酒泉市政府與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簽訂《聯合保護、利用和考察酒泉境內恐龍及其它古生物化石的協議》,計劃在5年時間內徹底勘測清楚酒泉境內古生物化石的分布情況,對大自然賦予我們人類的這一寶貴財富進行合理地保護和利用。
王化民告訴記者,在今年進行的第一期野外普查和考察發掘中取得的有關古生物化石可以表明,酒泉境內存在的古生物化石應該是北亞另外一個生物群種。目前在酒泉境內初步探明40多處石炭紀到現在6000萬年的一些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為將來建立省級甚至國家級地質自然保護公園打造了良好的基礎。為了更好地進行這項工作,中科院正在與酒泉市政府協商,計劃成立由恐龍專家王筱林任站長,王化民擔任副站長、古鳥類專家周忠和為課題研究組組長的“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酒泉科學考察站”。
另據了解,上世紀90年代初期,中科院曾在馬鬃山布咚呼嚕斯泰發掘出一具原巴克龍化石和一具鸚鵡嘴龍化石。為支持酒泉市的古生物化石研究考察和發掘工作,中科院7月19日已將這2具化石從北京運抵酒泉,現正在架裝,可望年底在新建的酒泉博物館中展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