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敦煌的性文化
來源:網絡 2009-07-02 08:44:44

20世紀初發現的敦煌石窟是一個世界文化寶庫,其中的大量壁畫、雕塑、遺書和其他資料反映出中國唐朝至五代這一歷史時期的許多文化現象,其中性文化的內容也十分豐富。
性觀念
有些壁畫和雕塑反映出古人的性觀念。元456窟有許多歡喜佛的壁畫, “明王”、“明妃”作交合狀,胯下還有小鬼以盤接他們流下來的陰水。
這表明古人并不認為男女交合為猬褻之事,而是神圣之舉。還有一人猴兒的雕塑,一手舉桃,一手撫摸生殖器,面露喜悅之色。這表明“食、色”是一切動物的本能需要。
敦煌石窟中發現的唐人白行簡(著名詩人白居易的兄弟)所著《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表明了唐人對夫妻之間的性愛十分重視,認為性愛是夫妻之間感情的重要基礎,夫妻的性愛快樂是人生的一種根本的快樂,在新婚之夜夫妻雙方應親密配合地進行進行性交。
例如:“于是青春之夜,紅幃之下,冠纓之際,花須將卸,思心凈默,有殊鸚鵡之言,柔情暗通,是念鳳凰之卦。”說明新婚之夜第一次性交前有一種念鳳凰之卦的習俗,因為鳳凰有光明的象征,“鳳凰于飛”象征規妻生活和諧美好。
所謂“合乎陰陽,從茲一度,永無閉固,或高樓月夜,或閑窗早春,讀素女之經,看隱側之鋪,立障圓(圍)施,倚枕橫布。”說明當時民間性知識書籍頗為流行,夫妻過性生活前有閱讀這些書藉、參照以行事的習慣。
《天地陰陽交歡大樂賦》還具體生動地描繪了夫妻性交的全過程,“具香湯,洗拭陰畔,整頓褲襠,開花箱而換服,攬寶鏡而重妝”。
看來在唐代,夫妻過性生活被視為自然、正常的事情,雖有一定的私密性,但并不避待女,夫妻性交后還要待女侍候,進行清洗與換衣,講求性衛生。
婚俗
在敦煌發現的不少資料反映出當時的婚齡、以媒妁婚為主的婚姻途徑和一些婚俗。
《下女夫詞》表明,在隆重的結婚儀式上新娘要詢問新郎一些問題,直到獲得滿意的回答后,才最后正式地表示愿意嫁給他。這些問題包括對 男方家庭背景、文化背景的了解以及志趣是否相同等。
晚唐12窟的《婚禮圖》中的“男拜女不拜”也表明了當時女子有較高的社會地位。
當時,至少是敦煌地區的唐人還存在試婚的風俗。試婚不是隨意的性行為,也要訂立正式的契約,這就是《優先婚前同居書》。
婚姻形態
在封建社會中,婚姻形態是名義上的一夫一妻制,實際上的一夫多妻制,只不過有妻妾之分而已。
資料表明,敦煌也不例外,如《敦煌零拾.十二時》云:“縱然妻子三五房,無常到來不免死。”伯二○五四《十二時》云:“廣置妻房多系絆”。
《目蓮變文》云:“縱令妻妾滿山川”等。同時,離婚較為簡單,女子再嫁社會也不以為怪。
那時離婚稱為“放妻”,只要男子寫一紙“放妻書”,并為女方和見證人認可,就可解除婚姻,各奔東西。離婚的原因有性格不合,妻子有過錯,或婦女主動提出離婚等。
敦煌簡介:
敦煌位于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的交匯點。人口18萬多,全市經濟主要以農業為主,旅游服務業次之,為敦煌曾經的輝煌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而聞名于世。
敦煌南枕氣勢雄偉的祁連山,西接浩瀚無垠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北靠嶙峋蛇曲的北塞山,東峙峰巖突兀的三危山。面積3.12萬平方公里。屬暖溫帶氣候。年降雨量只有39.9毫米,而蒸發量卻高達2400毫米。日照充分,無霜期長。在這個群山擁抱的天然小盆地中,黨河雪水滋潤著肥田 沃土,綠樹濃蔭擋住了黑風黃沙;糧棉旱澇保收,瓜果四季飄香;沙漠奇觀神秘莫測,戈壁幻海光怪陸離;文化遺存舉世聞名,人才輩出……美麗的敦煌,是塊富饒、神奇、誘人的土地。“敦,大也;煌,盛也。”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后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里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敦煌地區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的石刀、石斧和陶器、銅器。夏、商、周時,敦煌屬古瓜州的范圍,有三苗的后裔,當時叫羌戎族的在此地游牧定居。敦煌地區發現游牧民族留下的許多巖畫至今歷歷在目。戰國和秦時,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以后,大月氏強盛起來,兼并了原來的羌戎。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占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敦煌歷經了漢風唐雨的洗禮,文化燦爛,古跡遍布,有莫高窟、榆林窟、西千佛洞等主要景觀。莫高窟又名敦煌石窟,素有“東方藝術明珠”之稱,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石窟,保留了十個朝代、歷經千年的洞窟492個,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2000多座。題材多取自佛教故事,也有反映當時的民俗、耕織、狩獵、婚喪、節日歡樂等的壁畫。這些壁畫彩塑技藝精湛無雙,被公認為是“人類文明的曙光”、世界佛教藝術的寶庫。
宋寧宗開禧二年(公元1206年),元太祖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漠北各部族,成立了強大的部落聯盟。1227年,蒙古大軍滅西夏,攻克沙州等地,河西地區歸元朝所有。此后,升敦煌為沙州路,隸屬甘肅行中書省。后升為沙州總管府。元朝遠征西方,必經敦煌。當時瓜、沙二州屯兵濟濟,營寨櫛比,屯墾農兵遍布黨河、疏勒河流域。敦煌一度呈現出經濟文化繁榮的景象,和西域的貿易更加頻繁。著名旅行家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就是這一時期途經敦煌漫游到中原各地。元朝統治者也崇信佛教。莫高窟的開鑿得以延續。現存元代洞窟約10個。自元朝以后,千里河西逐漸失去了昔日的光彩。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為掃除元殘部,派宋國公馮勝率兵三路平定河西獲勝,修筑了嘉峪關明長城,重修了肅州城。明王朝為了加強西北邊疆的防衛,設置了關西七衛。永樂三年(公元1405年),在敦煌設沙州衛。后吐魯番攻破哈密,敦煌面臨威脅。明王朝又在沙州古城設置罕東左衛。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敦煌被吐魯番占領。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明王朝下令閉鎖嘉峪關,將關西平民遷徙關內,廢棄了瓜、沙二州。此后二百年敦煌曠無建置,成為“風播樓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別一天”的荒漠之地了。
清康熙后期,清王朝漸次收復了嘉峪關外的廣大地區。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在敦煌建立沙州衛,并開始從甘肅各地移民2400戶到敦煌墾荒定居,同時又遷吐魯番、羅布泊大批兵民于沙州一帶。雍正末,沙州已有耕地10萬余畝,引黨河水分10渠灌溉,農業得到很快的恢復和發展,形成河西走廊西部的戈壁綠洲。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改沙州衛升敦煌縣,隸屬安西直屬州,直至辛亥革命,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敦煌一直是縣府所在地。1987年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立敦煌市。1986年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敦煌,歷經滄桑,幾度盛衰,步覆蹣跚地走過了近五千年漫長曲折的里程。悠久歷史孕育的敦煌燦爛的古代文化,使敦煌依然輝煌;那遍地的文物遺跡、浩繁的典籍文獻、精美的石窟藝術、神秘的奇山異水……使這座古城流光溢彩,使戈壁綠洲越發郁郁蔥蔥、生機勃勃,就像一塊青翠欲滴的翡翠鑲嵌在金黃色的大漠上,更加美麗,更加輝煌。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