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質疑"嫦娥一號"撞月中國航天"乘虛"占位
來源:網絡 2009-06-29 08:08:24

2月27日,中央電視臺軍事報道中首次出現了我國“天宮一號”空間實驗室的實體畫面;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撞月”。國外媒體紛紛聚焦中國空間技術及其運用前景。有人擔心,這會讓中國在太空爭奪中搶占軍事先機;也有歐美航天專家唱衰中國航天,說“嫦娥一號”撞月有“疑點”。
說“天宮一號”重在軍用
2月27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新聞發言人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各大系統研制任務進展順利。去年12月6日,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建啟說,中國計劃在2010年底發射一枚名為“天宮一號”的目標飛行器,爭取在2020年初步建成載人空間站。
3月2日,美國知名航天報道記者克萊格·科沃爾特在“航天飛行現狀”網站上刊文,對將于2010年升空的“天宮一號”進行分析。他說,中國空間站研發的領軍力量是解放軍總裝備部,“他們的目標是今年完成‘天宮一號’各系統的研發,地面模擬空間站也很快完工。”然而,科沃爾特將目光鎖定“天宮一號”的“軍事用途”上,說“天宮一號”平時將自動運行,而中國軍方的航天員會定期前往空間站,取回“可能是偵察圖像或其他傳感器捕捉的數據”。他說,中國至少有1艘無人“神舟”飛船裝備了軍用的太空情報監聽天線陣。
科沃爾特認為,中國航天還有“政治目的”,那就是向全球發出政治信號——美國很快會跌下航天引領者的地位。因為“天宮一號”的預定發射時間,正好是美國航天飛機有5年不能升空的“斷檔”。按美國宇航局的計劃,現有航天飛機在2010年前全部退役,新的載人航天飛機在2015年前不可能升空。在這個空檔期內,中國人可能會占有航天優勢。
咬定中國空間站“軍事用途”的科沃爾特究竟是什么人呢?據“航天飛行現狀”網站介紹,他現任“航天飛行現狀”網站的資深編輯,在美國著名的《航空與航天》周刊任資深編輯近37年,曾多次報道俄羅斯、中國和日本的航天進展狀況。
撞月真實性無端被質疑
與高喊“中國太空威脅”相伴而生的,往往是對中國航天成就的各種質疑。“嫦娥一號”在北京時間3月1日16時13分10秒撞月成功后,英國《新科學家》雜志3日引述歐美多位航天專家的話表示,“嫦娥一號”撞月有“疑點”。
據《新科學家》雜志記者理查爾·科特蘭報道,“嫦娥一號”撞月成功,使得中國探月堪比歐洲航天局“SMART-1”號。那個航天探測器曾于2006年撞了月球,由于“SMART-1”號的撞月計劃提前公告,多國專家都對撞擊進行了觀察,捕捉到撞擊時的閃光,監視被撞月表的飛濺殘骸。然而,美國航天專家凱利·比蒂說,撞月一般會選擇夜間,但“嫦娥一號”撞月卻在白天進行,不容易讓人觀察到。其次,國際航天界此前根本不知道中國“嫦娥一號”撞月的計劃。英國布朗大學教授、日本和印度探月項目成員卡爾·皮爾特說:“我不知道中國的撞月計劃,所以沒有準備好觀察中國撞月時產生的影響。我希望將來的其他探測器撞月時提前預告一下。”
不過,有歐洲航天局“SMART-1”項目專家認為,“嫦娥一號”撞月選擇時間上并不奇怪,因為撞月是對工程師和地面控制系統的一個“極大考驗”,撞月的時機選擇“并不能真正事先預告”,只是在合適的時機就下指示令其撞上月球表面,所以不能因此質疑中國撞月的真實性。
參考資料 “嫦娥”為何撞月
“嫦娥一號”衛星于2007年10月24日發射踏上“奔月”旅程,到2008年10月完成預定在軌一年的各項探測任務后,狀態良好。為了給后續任務積累數據和經驗,中國探月工程領導小組決定在“嫦娥一號”衛星壽命末期,控制衛星撞月。此前,美國、歐洲和印度分別完成了撞月。但“嫦娥一號”是已經撞擊月球的探測器中最重的一個,凈重達1.15噸,前幾個撞月探測器的重量都沒超過1噸。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說,“嫦娥一號”繞月飛行的速度約為1.68公里/秒。通過地面控制實施變軌,讓其沖著月球表面飛行。幾分鐘內,“嫦娥一號”就能以約1.68公里/秒的速度輕微撞擊到月球,通過地面高分辨率的天文望遠鏡能觀測到撞擊坑。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說,“嫦娥一號”設計壽命為一年,現在已經超期服役將近200天,衛星所剩的燃料也比較少了,因此在燃料耗光前需要及時操控其撞月。現在的撞擊點在月球赤道附近,而且是面對地球的一面,很利于地面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