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龍的記載,龍是否真實存在
來源:網絡 2009-06-26 14:54:18

自古以來,龍在我們中國文化中,有著非常特殊的涵義,可以說它占據了各個領域,成為中華文化的精神象征。那么龍是否存在?是精神還是物質現象?這似乎至今還是一個謎。但凡龍的傳說、龍的故事都源自遙遠的古代。然而,您聽說過在現代自然界中發生的有關龍的故事嗎?
2004年6月16日這一天,家住遼寧營口81歲高齡的孫正仁老人,帶著一件神秘的東西來到了營口市史志辦公室。匣盒被打開了,里面呈現出五塊不起眼的骨片,然而,它一經披露,便在營口引起巨大轟動。據老人講,這是龍骨,自己珍藏多年。難道它們真是龍身上的骨頭?難道這世界上真的有龍嗎?
周從一(營口市史志辦主任):經過媒體報道之后,市民對這個問題都很關注。有的見證人給咱們掛電話,給咱們提供情況和咱們聯系,提供線索。
為什么這五塊骨片在營口會引起如此軒然大波?市民竟會有如此高的熱情,難道營口真的有龍降臨過?
韓曉東(營口市史志辦副主任):因為這龍在世上可以說都是傳說中的東西,突然間出了龍骨了,大伙都覺得非常新奇。所以 都想一飽眼福,看一下龍骨到底是什么樣。營口人對龍的青睞并不是僅僅由這幾塊骨片而來,實際上他們對龍所保持的特殊熱情已經維系了70年。原來早在70年前,營口在歷史上確實曾經發生過一次“天降巨龍”的傳聞。
韓曉東:我們單位這幾個同志到省檔案館翻閱《盛京時報》的時候,打開這個報紙,看到這條消息時我們首先是驚訝。這是1934年營口當地的一家非常有名的報紙《盛京時報》,在版面的中間,可以看到一篇配發照片的報道,題目為《蛟類涸斃》。文中提到“本埠河北葦塘內日前發現龍骨,旋經第六pol.ice分署,載往河北西海關前陳列供眾觀覽,一時引為奇談,以其肌肉腐爛,僅遺骨骸,究是龍骨否,議論紛紜,莫衷一是。”緊接著連續數日,當地報紙又發表了相關的連續報道,當時的營口水產專家判定此物為龍的一種——蛟類。
1934年的夏天,營口陰雨連綿,持續下了40多天的大雨,遼河水暴漲,遼河北岸的蘆葦塘變成了一片汪洋,魚蝦漂浮在水面上,空氣中飄散著一股強烈的腥臭味道。大雨過后,當時生活在遼河北岸的人們都能聞到葦塘內的腐臭氣味,但卻始終搞不清楚究竟是什么原因。 一天,一個看管葦塘的人順著味道走去,在他扒開蘆葦時,驚奇地發現在蘆葦塘中竟然有一巨大怪物的尸骸。看葦塘人惶恐不安,慌慌慌張張地拔腿就往回家跑,據說到家后他一頭扎到炕上,從此一病不起。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老人回憶說,這個怪物曾經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出現在距離入海口20公里處。
肖素芹:我9歲那年看到的,我在馬身上站起來,我爸扶著我,我站著看的。看到龍眼睛半睜不睜,它尾巴回過來綣著,兩爪子在前邊,你看兩爪子就像龍爪一樣一樣的。龍離開水不行,干巴。龍都要生蛆架勢。
當時,老百姓認為天降巨龍是吉祥之物,為了使困龍盡快上天,人們有的用葦席給怪獸塔涼棚,有的挑水往怪獸身上澆,為的是避免怪物身體發干。據說,人們都非常積極,即便是平日里比較懶惰的人也都紛紛去挑水、澆水。而在寺廟里許多百姓、僧侶每天都要為其作法、超度,此舉一直持續到又一次的數日暴雨過后,這只怪物神秘地消失了為止。然而,二十多天以后,這個怪物第二次又奇異地出現了,這次出現是在距遼河入海口10公里處的蘆葦叢中,此時它已不是活物,而是一具奇臭難聞的尸骸。
骨片的捐獻者——孫正仁老人在當年親眼目睹這個怪物骨骸時只有十一歲。
孫正仁:光骨頭不是原來的龍型,畫的那個、描得那個不是那個型,就是挺長的,挺大的頭,兩個大角一米多長,不止一米三、四尺,長兩根。趴在地上,身上彎彎曲曲的,能有十幾米這么長。
另一位見證人,80歲的楊順義老人在童年時也曾親眼目睹當時的情形,他帶著史志辦的工作人員來到了當年怪獸最后擱淺的地方。
楊順義:當時看到擺放的地方都是三角骨頭,一百多塊,有一或兩個角記不清了,就在這里。人們說是天上掉下來的龍,龍身上都是螞蟻那么大的小蛆,會蹦,一蹦多高。它順溝上來了,上來以后連續下雨,潮水再大,它進了葦塘了。進了葦塘以后,趕上沒有大潮沒有水,它就落那了,落了以后,太陽這么一曬,雨不下了,它受不了了,硬曬,曬一個來月。
據幾位老人講,當年有關方面曾邀遍老漁民辨認,但沒一個人認識怪物尸體。為此百姓議論紛紛,普遍認為是“龍骨”,并推斷是“遭了天譴而被雷擊”后落入葦塘。當時的《盛京時報》記者也前來采訪,并稱其為“天龍降”、“巨龍”等等,同時還配發照片。由此,1934年那個夏天,東北三省的好奇者紛紛乘火車到營口觀看所謂的龍骨,以一飽眼福。從而造成當年往返營口的火車票異常緊張,票價竟然由此上浮。
北京的漫畫家李濱生老先生兄妹三人在少年時都目睹過所謂的“龍骨”展覽,80年代中期,根據自己的記憶,他在《營口日報》寫下了當年的所見所聞,并勾勒了一幅漫畫,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當時盛況。
李濱生:記得那一年我十歲,在70年前,在西海關露天展覽圍的一圈是錨,舢板下固定船的錨用那個間斷著圍起一個圈,用繩子攔著,地下灑著白灰,因為人很多也擠不進去。隨著人流的移動才能到前邊看,人都有一個好奇心理去看,只是傳說中有龍,實際生活中沒有見過的機會,都很好奇,去看。重點都看頭,它很長,有兩三丈長,十米左右,立著。脊梁骨朝上不像魚。奇怪的是頭上有角,任何水族沒有角。
而此時,工作人員們困惑了,他們無法斷定這個怪物骨骸究竟是龍還是其他別的動物,盡管從翻閱的歷史資料和眾多健在的目擊者證實,認定它是龍,但這一切都需要科學作為佐證,然而這個佐證去哪里去找?如此大的龐然巨物為什么只剩下幾個碎片,它的主體又在哪里呢?
韓曉東:我們在查閱1934年8月12號《盛京時報》,驚奇地發現一個什么問題,這個動物不但頭上長兩只角,而且腹部還長四只爪子。在它擱淺的位置自己還挖了一個長十七八米,寬七八米的一個坑,而且在坑邊上還有清晰可見它當時用爪子撓的印。在《營口市志》和《營口史話》有著同樣類似的文字記載,它給工作人員提供了一個新的線索:原來這個怪物的尸骸在展覽后做成動物標本交給營口高級水產中學進行收藏。
韓曉東:它的下落有三種傳說:一種傳說,因為當時屬于日偽統治時期,日本人在營口占統治地位,而且日本人對生物、尤其是像這一類的生物,尤其在歷史上都沒有發現的動物,我想他會非常重視。所以老百姓有一種傳說,當時龍骨的骨骸被拉到長春,當時的新京。拉到那兒去了,最后運到日本去了。
1944年8月(具體哪一天記不清了),我父親任佰金領著我(任殿元,當時27歲)和漁民叢來順(43歲)、謝八(38歲)等駕船出江打魚。我們出江少則三五天,多則十幾天,和我們一同出江的還有4只船、10多個人。
這天早晨,我們的船只行進到了牡丹江(為松花江某段的舊稱)南岸(當時這里歸肇源縣管轄,位于肇源縣城偏西北15公里處),突然發現陳家圍子村后頭圍了許多人,估計要比陳家圍子全村人還要多4倍。我們將船靠了岸,向岸邊的一個人打聽,那人小聲地告訴我們:“黑龍江里的黑龍落到沙灘上了!”一聽這消息,我們既興奮又緊張,我父親說:“魚上不上網也不差這一會兒,走,看看去!”5只船上的10多個人就全上了岸,我們幾乎是跑著趕到的。
一看那場景,把我父親那樣的老“魚鷹子”都嚇呆了。但見一個黑色的巨型動物臥在沙灘上,它太大了!陳家圍子的人用柳條子在它身上搭了個棚子,算起來得有20多米長。它有10多米長,頭頸比身子細,頭像牛犢子腦袋那么大,略呈方形,上寬下窄,頭上沒有杈角,只是在前額上長了一個扁鏟形狀的角,像牛角,短且直,根部粗約10厘米。臉形和畫上畫的龍差不多,長著七八根長須子,又粗又硬,還直抖動,嘴形特像鲇魚嘴,又扁又寬,嘴有30多厘米長,閉著,看不到它的牙和舌。它閉著雙眼,眼角圍了一團蒼蠅,它的眼皮一動,蒼蠅就“嗡”的一聲飛開了。它長著4個爪子,但看不準爪子有幾個趾,因為爪子深深地插進了沙灘里,小腿比小伙子的胳膊還粗。它的身子前半部分粗,由于是趴在地上,能看出接近大人腰那么高,估計直徑得有1米多。后腿以后的部分是尾巴,比前身細,但很長,足有八九米。整個形象就像個巨型4腳蛇(東北土話叫馬蛇子,即蜥蜴類動物)。它通身是鱗,脊背上的鱗是鐵青色的,足有冰盤那么大,形狀和鯉魚鱗差不多。肚皮和爪子上的鱗是粉白色的,瞅著比脊背上的鱗鮮嫩,并且略小于脊背上的鱗。脊背上的鱗干巴巴的,像曬干的魚坯子(干魚)。大群的蒼蠅在它身上飛來飛去,它不時地抖動身上的鱗,發出干澀的“咔咔”聲,每響一次,蒼蠅就“嗡”的一聲飛起來;聲音一停,蒼蠅就又落了下去。它身上的腥味兒極大,相距幾百米遠就能聞到。它身下臥著的地方已經臥出了一條長溝,身邊的嫩雜草都被它踩倒了,可惜的是看不出腳印是什么樣子。
陳家圍子只有20多戶人家,總共60多口人,而在場卻有300多人,原來,附近的任家亮子、瓦房子、尚臥子等好幾個村的人全來了。他們有挑桶的,有端盆的,都拿著盛水的工具,統統由陳家圍子偽村長陳慶指揮。陳慶不許大家管它叫“龍”,只能稱“水蟲”。聽陳慶講,昨天下午他還來過這里,什么也沒有,今天早晨就有人看到了這個“水蟲”,說明它是昨夜臥在這里,今早被人發現的。陳慶組織陳家圍子人搭起了棚子,然后讓人挑水往“水蟲”身上澆,水一澆上去,“水蟲”身上的鱗就隨之一抖,人們就這樣一桶桶地往“水蟲”身上澆水。謝八說:“快看,它的脖子多像馬脖子!這家伙肥啊,要是宰了吃肉該多好。”
看了一個多時辰,我父親說:“走吧,明天再來看。”就這樣,我們戀戀不舍地上了船。在船上大家還直議論,叢來順說:“如果這個‘水蟲’沒有尾巴的話,那它就是黑龍江里的禿尾巴老李。”謝八說:“這一定是黑龍江里的黑龍,你沒看它通身都是黑色的嗎?”大家連魚都沒打好。
當天下午下起了大雨,到夜晚變成了暴雨,整整下了一夜,時緩時急。第二天一早轉為牛毛細雨。我們5只船直奔陳家圍子村后,趕到那兒一看,心涼了!曾經趴臥“黑龍”的地方現在只剩一條深溝,沙子里還留有濃烈的腥味兒。據當地人講,“水蟲”是半夜走的,怎么走的,到哪兒去了,誰也不知道,因為下暴雨的夜晚不可能有人守候它。但我們清楚地看到,距它趴臥的沙溝東北處還有一條深溝,明顯能看出是它站立起來時弄成的,這說明它極可能是朝東北方向走的,怎么走的,卻是個謎。會不會是像飛機那樣行進一段距離后鱗甲張開、騰空飛起來了呢?這只能是猜測。
再后來我們打魚到那里時,聽當地人悄悄地講,日本人封鎖這消息,不準人們到處亂講。以后就很少有人提起了,到如今已經40多年了,那動物到底是什么東西,我們仍然不知道,但40多年前的情景仍歷歷在目,恍如昨天發生的一樣……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