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物理角度看《星際迷航》:未來人類如何飛行
來源:網絡 2009-06-25 20:26:11

一個蟲洞的模型。如果要從宇宙中的A地飛行到B地,傳統飛行路線較長,而利用蟲洞則可以快速抵達
霍金坐在輪椅上指出,理論的革新可能使太空旅行的速度獲得革命性進展,繼而使開拓外星殖民地成為可能。“科學幻想可在一瞬間使你到達目的地,”霍金說,“不幸的是,這將違背科學法則。科學法則說,任何事物的速度都不能超過光速。”
1905年,愛因斯坦發表了《論動體電動力學》一文。這極大地激發了科幻想象,但也制造了一個無情的夢魘———任何物體相對運動速度不可超越光速。不過,超光速旅行依然是人類對宇宙暢游最美的一個夢。科幻片《星際迷航》已經率先超越愛因斯坦。
1 翹曲飛行
瞬間到達目的地
為了實現超空間旅行,五花八門的幻想特技在《星際迷航》中輪番上陣———翹曲飛行(Warp Drive)、蟲洞、三維傳輸器、全息幻覺甲板等等。
對觀眾來說,翹曲飛行是一種炫技;但對“企業號”來說,這是它的基本技能。為了故事情節的需要,主角必須在光年量級的銀河系中,迅速地從地球到達另一星球。
企業號的翹曲飛行,是將普通空間中距離甚遠的出發地和目的地,在高維空間上重疊在一起,從而來實現超光速旅行。在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江曉原和他的一名博士生穆蘊秋合作的論文中,他們指出在《星際迷航》的專門技術手冊中甚至能看到制作者為“企業號”翹曲飛行編寫的基本公式。隨著電視新系列的推出,企業號的升級換代,這個公式還被不斷加入新的參數來進行修正和完善,盡管它從未直接在電視畫面中出現過。
科普作家張旭表示,從柏拉圖到牛頓再到愛因斯坦,雖然物理學概念理論已經天翻地覆,“但支撐物理學的因果律巋然不動”。比如,炮彈要先打出炮膛才能擊中敵人,不可能炮彈先擊中敵人再打出炮膛,相對論不允許超光速,“因為超光速破壞因果律,物理的邏輯性就消失了。”
《星際迷航》聰明地使用了翹曲飛行,既不破壞因果律,又實現了超光速。表面上,它是在很短時間里到達光速都到達不了的地方,實際上飛船在負能量密度的奇異物的支持下,改變空間物理結構、建立捷徑縮短空間距離,讓太空船在時間上“打敗光速”航行。
盡管,《星際迷航》的翹曲飛行是個幻想,卻依然在點燃科學家的熱情。近日,貝勒大學物理學副教授克利文(Gerald Cleaver)及其博士后研究員奧伯塞(Richard Obousy),制定了一項雄心勃勃的計劃,試圖讓《星際迷航》中展現的翹曲飛行向現實邁進一步,當然他們成功的可能性依然微乎其微。
2 蟲洞
在宇宙中“穿越”
美國理論物理學家索恩(Kip Thorn)提出的著名“蟲洞”理論和翹曲飛行有異曲同工之妙。
“蟲洞”的性質很早就被討論過了。江曉原與穆蘊秋指出,1916年,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發表后的幾個月,史瓦西在愛因斯坦引力場方程里發現了一個解———著名的史瓦西解。1935年,愛因斯坦和其學術助手羅森在一篇論文中,把連接宇宙中兩個遙遠區域之間的假想通道稱為“橋”———后來這被稱為“愛因斯坦-羅森橋”,也就是“蟲洞”。
科普作家張旭舉例說,假設我們生活的普通宇宙是一個蘋果,人類是生活在宇宙表面的蟲子。他們只有能力在表面爬來爬去,如果有一天他們認識到他們說明的果面是曲面,并且具備了咬穿果面的能力,蟲子在蘋果里“咬”了一個洞。那么,從一地到另一地的距離就也要比果面距離短很多。我們的宇宙未必就是平直的、樸素的,有可能存在更高維的空間。地球距離織女星是26.5光年,但若通過一條蟲洞連接它們的話,也許就才1千米。
不過,以蟲洞來進行超光速旅行所面臨的問題,那就是怎樣保證蟲洞的開放時間。索恩的最終設想是以具有“負能量密度”的奇異物作為保持蟲洞持續開放的物質條件,由此蟲洞將被改造成違背因果律的時間機器用于星際航行。“此外,用兩個黑洞來作為蟲洞也成為一種假設被提出。”中國科學院理論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淼指出。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