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基礎教育奠基教育現代化 學生上學更加便宜
來源:現教傳媒網 文章作者:黃佳熹 果海霞 2007-10-11 13:37:22
關注?收費
學生上學越來越便宜
“三年了,我媽媽再也不用為我的學費擔心了。”就讀于北京順義沙嶺學校的趙瑋童激動地告訴記者。以前,一到開學的時候,媽媽就為趙瑋童的學費發愁。爸爸在十年前得了類風濕,完全沒有了勞動能力,趙瑋童家的經濟收入全部來源于媽媽每天給別人打零工,一年下來最多只有4000元。而媽媽掙來的錢僅僅夠維持爸爸一年的藥費,有時還要借賬。從2003年開始,順義區在全面實施“兩免一補”政策的基礎上,還免收學生的校服費,在全區實施“三免一補”政策。“現在好了,從他上小學6年級開始,我們上學就沒再交過錢。”媽媽感動地說,不但如此,趙瑋童每學期還能從學校拿回家200多元的補助。
這只是順義區實施“三免一補”政策獲得成效的一個小事例。在密云縣,全縣14個山區、半山區鄉鎮舉辦寄宿制中小學29所,住宿生占所在鄉鎮學生總數的近1/3。為了不因舉辦寄宿制學校而加重農民負擔,縣政府不斷加大教育投入,全縣所有寄宿制學校均由政府統一規劃建設,配備住宿和餐廳設備;所有住宿生的床單、被罩、枕巾等生活用品也均由政府統一配備。同時,在認真落實“兩免一補”政策的基礎上,為住宿生每人每月提供30元伙食補助。2005年,又將家庭經濟困難住宿生的伙食補助標準由30元提高到50元。
北京市全面落實“兩免一補”政策始于2001年。據統計,從2001年到2006年市級財政補助區縣基礎教育發展的經費逐年增加,已從4.6億元增至16億元。與此同時,農村義務教育生均教育事業費和生均公用經費也有較大幅度的增長。逐年加大的投入,為農村基礎教育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相關鏈接
義務教育雜費全免
2006年8月,市教委、市財政局聯合下發《關于進一步完善義務教育階段“兩免一補”政策的通知》,在10個遠郊區縣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免交雜費,城鄉低保家庭學生和特教學生免交教科書費的基礎上,從2006年秋季開學起,本市農村戶籍的學生免交教科書費;山區學生、城鄉低保家庭學生、殘疾學生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學補助;上述三類住宿生每人每月發放100元伙食補助。為實施上述減免,市區兩級每年投入近2.4億元,惠及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達78萬余人次。
今年秋季開學,北京市城八區公辦學校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也已享受免雜費的政策。
支教,讓城鄉牽手
坐落于北京市延慶縣東北部的永寧中學是一所完全農村中學,目前學校專任教師128人。今年,永寧中學又多了10名教師,他們全部來自人大附中的教學一線,包括5名高級教師、5名一級教師,他們負責學校高一兩個班10門課程(體育課除外)的教學工作。這兩個班是人大附中在延慶設的兩個班,教師的到位意味著人大附中正式“落戶”延慶。
今年,永寧中學已經完成了面向全縣應屆初三畢業生招生,其中80名成績優秀的學生組建的兩個班既屬于永寧中學,又是“人大附中延慶分校”實踐計劃的一部分,這兩個班級將完全按照人大附中普通班教學的要求設定教學目標,并且在管理上也由人大附中全權負責。
“我們希望通過引進人大附中的先進師資,一方面能帶動永寧辦學水平的提高,一方面保留住優質的生源,今年中考我們初中部不少成績優秀的同學甚至放棄了市里一些中學而選擇留在母校。”永寧中學校長朱江說,目前在人大附中和延慶縣教委的支持下,學校已經開始籌備宿舍樓、教學樓、400米塑膠跑道的規劃設計工作。
一個學校兩部分教師,一部分是永寧中學的教師,一部分是人大附中派過來長期駐扎在延慶縣的教師。永寧中學的老師可以到“分校”聽課,學習附中教師的教學方法與經驗,附中教師也將定期和永寧中學的教師交流,分享教學心得。此外,人大附中還安排管理校長1名,負責這兩個班與人大附中的及時溝通反饋工作。
人大附中與永寧中學的合作始于2005年的城鄉學校“手拉手”活動。“牽手”之后,雙方于2005年達成協議,永寧中學每半學期選派優秀學生到人大附中交流學習,目前已有將近30名學生參加了此項活動。
“這些學生主要是感受附中的學習氛圍,他們回來后效果還是很明顯的,通過向周圍同學講述他們在附中的生活經歷,其他學生也受到了感染,不少孩子還表示要爭取機會,希望也能到附中參觀交流。”人大附中校長助理肖遠騎說。
據肖老師介紹,兩校的交流還體現在人大附中為永寧中學免費開通教育資源網,實現了網上教學資源的共享。此外,為了進一步增強教師間的交流與提高,增強學生學習效果,人大附中組織干部、師生與永寧中學的干部、師生全部一對一結成手拉手關系。
人大附中延慶分校的成立,標志著延慶縣在優質教育資源引進的探索路上走出了實質性的一步,這也體現了通過“名校辦分校”推動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思想。
延慶縣與城區聯系比較緊密的學校主要有兩所,一所是北京一七一中學與康莊中學實現資源共享,另一所就是北京人大附中和永寧中學的合作。
要在現有基礎上有所發展,就需要另辟蹊徑,沖破循規蹈矩的桎梏,走“開放式”辦學之路。延慶縣教委主任馬鐵鈴說,從延慶教育的實際出發,“開放”是實現“優質、協調、創新”的基礎,當今形勢下的開放辦學,不是創新,是延慶教育面臨的現實選擇。這一選擇在日益發展的教育形勢面前得到有力的證實。全面借鑒、吸收國內乃至世界先進的教育思想,把學習轉化為自己的內驅力和自覺行為成為延慶縣教委不斷追求的目標。
教學資源引進來 山村孩子走出去
相關鏈接
多項舉措力促教育均衡
幾年來,北京市區兩級共投入21個億,撤并規模小、效益低的學校314所,農村113所中小學辦學條件得到徹底改善,103對學校建立手拉手關系,簽訂5年對口支援協議書,每年選派1100名城鎮教師到農村學校任教,10所名校在郊區舉辦了分校,市政府為133所寄宿制學校配備交通車,為100所完小建設網絡計算機教室,為農村中小學建設醫務室,配備體育器材,農村所有學校取消明火取暖。為縮小城鄉差距,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市農工委、市農委聯合制定《北京市進一步加強郊區農村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了“十一五”的工作方向。
在初步搭建了數字化學習環境的基礎上,北京市從2006年開始構建規范的數據體系,全市中小學生的基本數據信息錄入到學校管理信息系統中。在“小升初”、中考、高考報名中實現與管理信息系統數據的對接。2006年,為全市中小學生免費發放學生IC卡90萬張。學生IC卡不僅具有電子學籍管理、市政交通一卡通功能,還可以在圖書館、計算機房、門禁考勤、自助設備等場所綜合應用。另外,市區和10個遠郊區縣開通遠程教學站點、網上教研,組織優秀教師對農村教師進行備課輔導,使邊遠山區的師生也能共享城里優秀教師的授課資源,有效促進了教育的均衡發展。
為了緩解“小升初”擇校熱問題,北京市近年來大力推進初中建設工程,已達到縮小校際差距的目的。市教委除了出臺將示范高中招生計劃指標分配到純初中工作外,還建立了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領導聯系32所重點建設項目學校制度。北師大、首師大兩所高校還選派58名博士生導師或教授,脫產或半脫產深入初中學校進行幫扶。
關注?課改
多樣課程培養個性學生
“我喜歡食育教育課程,邊上課還能邊學廚藝,老師教我們如何做飯,如何調節自身的營養,真是太棒了,我很感興趣!現在我還能親自下廚做飯、做菜給爸爸媽媽吃了呢!”北京十四中初二(1)班王博林激動地向記者介紹學校的校本課程。
“我們學校開設了許多課程,因為課程設置不同,比如動漫、英語、吉他、航天模型、食育教育、插花等等。每個學生選的都不一樣,我選的是插花課程,爸爸媽媽都挺支持的,而且也不影響我其他學科的學習。下課后,我回到家里,自己插花給爸爸媽媽看,他們都夸我呢!”同樣來自十四中的梁經倫自豪地對記者說。
“校本課程建設是我們學校非常重視的工作。”該校負責研究性學習和科技活動的教科研究室于鷹主任說,“我們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做拓展性的學習課程研究,包括人文、科技、藝術、修養、比賽等等各種不同的類型。通過幾年的發展,初中加上高中,以年級劃分,一個年級10~20門課程,全校現在每年有80~90門課程。”
“另外,從2005年開始,學校在高一年級開設同源文化比較――中韓文化比較課程,每年都有百余名學生參加這一課程的學習。同學們通過對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比研究,感受與中國文化同源的韓國文化的變遷和發展,體會文化的繼承與創新。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們都為對方的文化和觀點所吸引,在交流中也加深了相互的理解。”十四中副校長高振奮補充說。
研究性學習和校本課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中的重要內容,各個學校都在積極進行探索。到2005年秋季,北京市所有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的新生全部進入新課程,義務教育階段課改實驗實現“由點到面”的推廣;今年秋季,新高一也進入了高中新課程實驗。
“我選了物理、化學,我覺得現在的課程設置特別好,原來我上初中的時候還沒有這樣的課程,現在每天都有這樣的課,課程是按我們的興趣來選的,而且很多課程是適合我們高中學生的。比如化學課,我們在實驗室學習,老師拿果汁來做實驗,特別好玩,從課程中我們也學習到了許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識,無形中得到了很多意外的收獲。希望學校能夠多提供一些類似的課程。”十四中高一(2)班的石琳說。
相關鏈接
北京課改平穩順利推進
北京市新課程實驗形成了行政、教研、科研和大學、中學、小學以及干部、教師、教授等多方力量組合的課改研討交流合作的團隊,立足課堂教學,扎扎實實進行多種教學方式的探索,圍繞“探究學習”、“合作學習”、“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體驗式學習”、“講授學習”5個專題,以及“各學科同一內容多種教學方式”等主題,錄制了27個學科約1052節課,圍繞北京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編寫了7套23冊系列叢書,其中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論文集4冊,課例研究6冊,中小學課堂教學評價研究2冊,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整合研究3冊,課程改革監控與評價研究1冊,校本教研叢書3冊,課程改革干部培訓叢書4冊。
新課程實驗從課程安排上,盡管語文、數學、英語等傳統學科仍然是主要科目,但也增加了綜合實踐活動、地方課程、校本課程等三大新內容。綜合實踐活動作為一門獨立課程的包含信息技術、勞動技術、研究性學習、社會實踐活動等四個方面。而在地方課程中,不但環境教育、預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預防教育等專題教育陸續出現在孩子們的課表上,各區縣還涌現出《通州區地理》、《走進昌平》等一批有較高質量的地方教材。
關注?師資培訓
“春風化雨”助力教師成長
“參加‘春風化雨’行動計劃培訓,對我的教學進展有很大的幫助,尤其是在版畫制作教學課程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而且‘春風化雨’培訓安排適當,計劃合理,在教學時間安排、后勤服務方面都提供了很好的條件,希望能多參加幾次這樣的培訓活動。”這是北京望京實驗學校張偉義老師在參加“春風化雨”行動計劃培訓之后的真情流露。
“春風化雨”項目培訓,以城區重點建設初中校校長和教師為主要培訓對象,把希望的春風送到那些無法選擇甚至家長都已放棄的學生身邊,送到那些辦學條件相對薄弱的學校身邊。
張偉義只是“春風化雨”行動計劃培訓中的一員,該項目針對北京市城區32所重點建設的初中學校的特點,面向部分初中學校校長,圍繞課程改革與管理創新、校本教研與教師專業發展、學校診斷與發展策略設計、學校評價改進等課題開設課程;面向部分初中教師,圍繞學科教學研究、校本研修的組織與實施、學科考試與評價、教師職業道德等內容開設課程,突出教研組長與骨干教師的責任意識和指導能力,強調對實際教學工作的診斷與改進。培訓分為理論學習、實踐培訓、成果交流三大階段,共180學時。
“‘春風化雨’培訓讓我真正體會到什么是‘醍醐灌頂’,什么是‘如沐春風’。聽了王能智老師的課,解決了我很多在實際工作中遇到的困惑:比如,如何規范地進行地理課堂教學設計,了解了常見的教學設計和實操關鍵,并初步對校本教研有了一定的認識。”北京趙登禹中學郭曉然在接受“春風化雨”項目培訓之后說。
通過“春風化雨”行動計劃培訓,校長和教師們切實體會到了教育觀念的轉變、教學方式的改進、教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和專業技能、綜合能力的增強,有效地促進了學校軟件建設,帶動了區域教育均衡的深入推進。參加培訓的教師們評價“春風化雨”是近些年來校長教師培訓中“最有水平和實效的培訓之一”。
相關鏈接
“春風化雨”
2006年4月,“春風化雨”項目正式啟動,遵循“行政主導,市區攜手;區域打通,多方參與;師干聯動,研訓一體;突出主題,以學促變”的原則,結合市、區兩級優質培訓機構,組織包括高校專家、特級教師在內的骨干師資,注重對課堂教學和校本教研的切實指導,并成立了多個“校本教研聯合體”,加強了校際溝通。10個學科24個班,培訓學員917人,結業903人。作為“北京市初中建設工程”重要配套舉措的“春風化雨”培訓項目,歷時一年多完成了首期培訓任務。
“綠色耕耘”
2004年6月,北京教育學院確立了“傾斜農村,突出骨干,服務急需,兼顧全體”的總體培訓思路,在市委市政府和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領導和支持下,迅速開展了“綠色耕耘――京郊骨干教師培訓與發展行動計劃”。培訓采用項目管理的辦法,通過招標選擇優秀教師擔任項目負責人,吸收院內外專家組成項目團隊。在培訓中,堅持針對性與引領性有機結合、專家高質量的講座與學員高強度的參與有機結合、集中培訓和追蹤指導有機結合。
“綠色耕耘――京郊骨干教師培訓與發展計劃”,陸續對10個遠郊區縣小學英語教師和遠郊農村骨干教師進行大規模的集中培訓。該計劃在10個遠郊區縣實施39個培訓項目,有2000余名中小學教師參加培訓,歷時達三年。
“金色種子”
這是北京市繼“綠色耕耘”、“春風化雨”行動計劃之后,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啟動的第三個培訓計劃,也是落實北京市教育大會“人才強教”工程的具體措施。該計劃在北京市教委和北京教科院的直接領導下,由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負責組織,用兩年時間對全體教研員分期分批進行常規培訓和專項培訓,整體提高北京市市區(縣)兩級教研員的自身素質。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