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為教育改革設絆?家長急功近利成最大阻力?
來源:新華網 文章作者:網友投稿 2005-11-02 16:19:22

誰在為教育改革設絆?家長急功近利成最大阻力?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完成的"中國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現狀與期望調查"顯示,在我國有近6成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而吳京今年春天在華盛頓郵報上看到一組美國的數據卻表明,美國沒有順利畢業的高中生占到32%,剩下的68%里面有40%去讀大學,其中又有28%沒讀完,美國的家長卻沒有著急。
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我們的家長也素來最疼愛孩子,大多數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焦頭爛額。而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卻被很多教育界人士認為是好心干壞事。
俞正平認為,我們的一些家長急功近利,過分看重分數,因而成了教改過程中最大的阻力。
他說:“現在已經不是課程怎么改的問題了。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最應該接受新觀念的是家長。”他認為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交了錢,老師就是“服務員”,因此非常不尊重老師,甚至粗暴干涉學校的正常教學。
而在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周常生看來,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的家長評議制度,是讓學校在改革問題上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因此談到教育改革,一方面要理解家長,另一方面又必須去影響家長的觀念。
吳京則認為,教育改革受阻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教育過于單一的理解,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里,我們依然固執地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他認為,中國人深層次里有官本位意識,熱衷于當官。“就連在大學里面,我們的老師也經常在想著當系主任。”在吳京看來,更高更好的學歷意味著更多的升遷機會,所以大家都愿意上好大學。在這樣的觀念下,教改受阻就很正常了。
教育改革全然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教育界的人士也都認為,教改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如何行之有效確實值得深入研究。
“教育改革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關鍵是價值觀念的改革。因此現在進行教改不一定要做成功,而在于觀念上的沖擊,只要能讓人的觀念受到影響,整個過程就是成功的。”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局長方毅這樣認為。
吳京認為:“教育改革根本上是一場社會改革,應當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教改的浪潮。而教改過程中必須兩頭松綁,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應該松松綁。一方面政府主要領導要重視起來,另一方面要讓老師在教改中有充分的舞臺和空間。”
在借鑒他人模式的問題上,吳京說:“有些人常常說要向美國學習教育改革。美國人既然要改革,就說明他的體制也存在問題,因此要學就不要學人家現成的,有本事去問問美國人最終要改成什么樣的。”
而俞正平則認為:“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像經濟改革一樣,將教育放開到一個有平等國際競爭的平臺上。”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日前完成的"中國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的現狀與期望調查"顯示,在我國有近6成的父母希望孩子讀到博士學位。而吳京今年春天在華盛頓郵報上看到一組美國的數據卻表明,美國沒有順利畢業的高中生占到32%,剩下的68%里面有40%去讀大學,其中又有28%沒讀完,美國的家長卻沒有著急。
中國人歷來重視教育,我們的家長也素來最疼愛孩子,大多數家長為了孩子的學業焦頭爛額。而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卻被很多教育界人士認為是好心干壞事。
俞正平認為,我們的一些家長急功近利,過分看重分數,因而成了教改過程中最大的阻力。
他說:“現在已經不是課程怎么改的問題了。在教育改革的道路上,最應該接受新觀念的是家長。”他認為有一些家長,認為自己交了錢,老師就是“服務員”,因此非常不尊重老師,甚至粗暴干涉學校的正常教學。
而在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副局長周常生看來,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的家長評議制度,是讓學校在改革問題上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因此談到教育改革,一方面要理解家長,另一方面又必須去影響家長的觀念。
吳京則認為,教育改革受阻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對教育過于單一的理解,在今天這樣一個多元的社會里,我們依然固執地認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他認為,中國人深層次里有官本位意識,熱衷于當官。“就連在大學里面,我們的老師也經常在想著當系主任。”在吳京看來,更高更好的學歷意味著更多的升遷機會,所以大家都愿意上好大學。在這樣的觀念下,教改受阻就很正常了。
教育改革全然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教育界的人士也都認為,教改是一個逐步推進的過程,如何行之有效確實值得深入研究。
“教育改革是一個社會系統工程,關鍵是價值觀念的改革。因此現在進行教改不一定要做成功,而在于觀念上的沖擊,只要能讓人的觀念受到影響,整個過程就是成功的。”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局長方毅這樣認為。
吳京認為:“教育改革根本上是一場社會改革,應當在社會上掀起一股教改的浪潮。而教改過程中必須兩頭松綁,無論是自上而下還是自下而上,都應該松松綁。一方面政府主要領導要重視起來,另一方面要讓老師在教改中有充分的舞臺和空間。”
在借鑒他人模式的問題上,吳京說:“有些人常常說要向美國學習教育改革。美國人既然要改革,就說明他的體制也存在問題,因此要學就不要學人家現成的,有本事去問問美國人最終要改成什么樣的。”
而俞正平則認為:“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像經濟改革一樣,將教育放開到一個有平等國際競爭的平臺上。”
齊魯晚報:專家,請不要誤導教育改革
作者:伏南
說學生家長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是荒唐和不負責任的。
據10月31日新華社報道,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多位教育官員和專家認為,教育改革難以繼續下去的原因在學生家長身上,有專家更是直截了當地說:“我們的一些家長成了教改的最大阻力。”
“教改的最大阻力是家長”,專家們的這一觀點筆者難以茍同。雖然我們身邊確實有不少家長如專家們所說的,過分看重分數,急功近利,如逼著孩子上補習班、花重金給孩子擇校,不管孩子資質如何非得讓孩子上大學,等等。但是,因此就說“家長是教改的最大阻力”,無疑是不負責任的。
筆者認為,目前教改遇到的最大阻力,一是“教育不公”,二是應試教育大行其道。
由于公共教育資源分配的不公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的教育質量差別很大,望子成龍的父母不得不給孩子選擇一所好學校;同時,國家雖然一直大力提倡素質教育,但由于高考、用人制度等原因,應試教育依然盛行,不逼著孩子學習,孩子將來很可能就沒出路。因此,這才是教改的最大阻力。不知為什么,在此次會議上,專家們沒有提及這兩個問題。
有專家說:“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似乎只有從小就進好小學、好初中、好高中,再到好大學,然后才能找個好工作,有好的生活。”這位專家似乎不知道,如果我們的公立學校沒有重點、非重點之分,所有的學校都很好,家長們就不會擇校;如果孩子不上大學也能找到足以維持生計的工作,家長們恐怕也不用逼著孩子拼命學習了。
會上,杭州市教育局高中處負責人舉了一個例子:杭州市17歲的女高中生丁舒珊發現了一顆人類前所未知的近地小行星(FMO),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FMO女性發現者。當她在電腦前急切等待美國專家的確認信息時,父母卻將電腦關掉了。這位負責人說,丁舒珊的父母擔心的是女兒沉湎于天文愛好而影響日后的高考。但筆者很理解這名學生的父母,這是因為,如果她的父母不像有些專家說的“過分考慮分數”,丁舒珊就難以考上一所好學校,單憑對天文的愛好和發現并不能保證她找到一個好工作。可見,有問題的是我們的人才選拔體制,而不是丁舒珊的父母。
總之,學生家長不但不是“教改路上的絆腳石”和“最大阻力”,反而正是一些教育問題的受害者。一些專家的說法不但荒唐,而且很可能對國家制定科學、正確的教改方案產生誤導,是不負責任的。
江南時報:家長急功近利是教改的阻力嗎?
在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有些教育專家稱:我們的一些家長急功近利,過分看重分數,因而成了教改過程中最大的阻力(據10月31日新華社報道)。
我認為專家們在剖析原因時只看到了表象,卻忽視了本質,是對教育不成功原因的歪曲與誤讀。
表面上,家長是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其具體表現多多,如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為孩子設計“未來路線”。不管孩子的天賦與資質,“千軍萬馬”一起擠高考這座“獨木橋”,似乎孩子上學就是為了考學、上清華、北大等名牌院校。
僅憑這些表現,能說明我國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是家長嗎?我看不是!依筆者愚見,導致教育改革不成功的阻力應該是:首先是高考這根“指揮棒”沒有變;二是學校的應試教育模式沒有變;三是用人單位畸形的用人觀沒有變。
教育改革最基本的內容是: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改變,搞素質教育,就是搞適應學生個性特點、以學生素質發展為核心的教育。但是,評價學生素質高低卻遭遇了高考這個無法逾越的“瓶頸”,我們當前整個社會倡導素質教育,但到高考這個人生重要關口時,卻沒有建立一套完善、標準、科學的素質評價體系,沿襲的仍然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高考,誰能進入大學進一步深造,還是憑借那幾張薄薄的考卷。你說,家長能不重視分數嗎?
再說學校,現在學校也把素質教育喊得震天響,實質呢?卻出現了教育“兩張皮”現象:對外喊的是素質教育,行的卻是應試教育。你看看,學校評價老師看什么?看學生的成績,和排名!今年全國高考成績公布時,山西榆社縣因為全縣高考大面積滑坡,結果該縣滑坡學校校領導班子實行全員停職待崗,縣委、縣政府公開在電視臺向全縣人民公開道歉。
更不必再說用人單位的用人觀。教育專家認為家長是當今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那純粹是扯淡!
沈陽今報:教育改革的最大阻力是家長?
伏南
日前召開的第三屆中國杭州國際教育創新大會上,對于“究竟誰是教改路上的絆腳石”這個問題,臺灣教育改革的領軍人物吳京、杭州市的幾位教育官員基本上都認為問題出在學生家長身上,而一位投資民辦教育的民營企業副總更稱:“我們的一些家長急功近利,過分看重分數,因而成了教改過程中最大的阻力。”(10月31日新華網)
筆者注意到,這篇報道沒有提到教育不公、高考制度弊端這兩個因素。眾所周知,我國目前教育體制的首要弊端是“不均衡教育”,也就是因公共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導致的教育不公;我國教育方法上存在的最突出問題是一切為應試服務,使許多學生走上“高分低能”之路,其他問題都是從這兩個問題引申出來的。
杭州市17歲的女高中生丁舒珊發現了一顆人類前所未知的近地小行星(FMO),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二個FMO女性發現者。當時她在電腦前急切等待美國專家的確認信息時,父母卻將電腦關掉了。丁舒珊父母擔心的是女兒沉湎于天文愛好而影響日后的高考。筆者很理解這個學生的父母,因為如果她的父母不“過分考慮分數”,丁舒珊就難以考上一所好學校,單憑對天文的愛好和發現并不能保證她找到一個足以維持愛好和生計的工作。可見,錯的是整體的人才選拔體制,不是她的父母。
杭州市上城區教育局某負責人認為,“現在很多地方都在搞的家長評議制度,讓學校在改革問題上畏首畏尾,放不開手腳。”我雖然相信許多家長確實反對學校搞素質教育,但我更明白他們并不是真的不想讓自己的孩子擁有全面的素質,而是怕影響考取好大學,把責任推到他們身上又是錯的。
總之,我國教育或教學方面出的問題,大都與家長無關,起碼他們不應負主要責任,將他們視為“教改路上的絆腳石”、“最大阻力”,不但極其荒唐,也會對國家制定科學、正確的教改方案產生誤導。筆者在這里奉勸上述教育專家、官員和私立學校投資人:在制造教改輿論上要給自己定一個底線:不想或不敢說真話時最好保持沉默,但絕對不要說假話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