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題本身不是學習的目的,而只是一種訓練手段。進行解題后的小結或反思,會有益于我們總結經驗,發現規律,形成技能技巧,從而把解題真正變成一種強有力的訓練手段。現就解題后的反思,思什么?談幾點建議,供參考。
一、思疏漏
解題后要思考是否有疏漏和錯誤的地方,總結應該注意的方面:如答案是否與題中隱含條件相抵觸,是否有其他可能情況,是否掉入了命題者所設置的陷阱。以此提高分析能力,糾正解答中錯誤。
例 從一個長方形截去一個角,還剩( )個角?
錯解 3個角。
反思 學生缺乏全面的思考,受直覺思維認知干擾,從而得出錯誤解法。正確的可通過列表如下:
根據圖表可以看出,一個長方形截去一個角,可產生三種情況。
例 如圖1是平等四邊形(單位:厘米),一條邊上的高是5厘米。它的面積是多少?
錯解 6×5=30(平方厘米)
反思 這一解法是錯誤的。關鍵在于未能正確地確定5厘米是平行四邊形哪條邊上的高。
事實上,由“直線外一點到這條直線所畫的線段中,以和這條直線垂直的線段最短”,可知5厘米不可能是邊長為6厘米的底邊上的高而只能是邊長為4厘米的底邊上的高,如圖2。這樣,正確的解答就應當是
4×5=20(平方厘米)
小結:上述例子告訴我們,要做到解題完滿,關鍵是審題要充分,分析要全面,思考要周密,運用知識要熟練、準確、合理、靈活。
二、思方法
解題后小結一下解題方法,歸納這種解題方法的特點,有利于學生較快地掌握這種方法,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提高知識的正遷移水平。
只腳。于是可求出雞的只數是:
小結:本例是運用假設思維方法解題。當有些應用題直接推理或逆轉推理都不能尋找出解題途徑時,就可以將題目中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求知量,假設成相等的數量,或者將一個求知條件假設成已知條件,從而使題目中隱蔽或復雜的數量關系趨于明朗化和簡單化,然后按照假設后的條件,依據數量的相依關系,列式計算并做相應的調整,最后算出結果來。這就是運用假設法的特點。
三、思多解
解題后對于同一問題,若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觀察、聯想,可得不同解題途徑,其中必有最佳方法。養成這種習慣,可提高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使解題方法靈活多變。
例: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使等式成立。
分析(1)利用倒數關系,使乘積都等于1。
(2)利用“0”的特征,使乘積都等于0。
(3)利用遞等式的特點,在第一個括號里填6,則
(4)利用假設法,設乘積為2,則
小結:從以上解法看,解本題的關鍵是先確定乘積是幾,然后求出各因數分別填上。掌握了這一規律,不僅可以迅速地填數,而且可得無數個解,而抓乘積為“0”和“1”的特征的解法最佳。這樣,使學生認識到,掌握多種解法,就會因題而異找到滿意的解法。
四、思問題
解題后,對數學問題由此及彼地聯想,其中,有時要對問題追根溯源,多問幾個“為什么”?有時是從一個問題聯想到與它形式不同但實質完全一樣的多種敘述或表達方式,這樣,就能培養我們抓住問題實質的本領,培養思維的連動性、流暢性和變通性。
6份的數。
思考2 表示6除以7的商。
思考5 表示1.2∶1.4的簡單整數比。
……
小結:解題后如果我們堅持進行“一問多思”,這樣我們就能抓住數學問題的本質,學數學就不難了。
五、思規律
解題后若能再回想一下,把解題過程中零散雜亂的,膚淺的經驗、規律及時進行提煉、總結、升華,再予以應用,用以指導解題實踐,就能觸類旁通,提高解題能力。
例如:定值法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如圖3,圖中的四邊形都是正方形(單位:厘米),求陰影部分的面積。
分析 如圖4,正方形邊長為a,則圓面積與正方形的面積比值為:
當π取3.14時,S圓=0.785S正方形=78.5%S正方形,而陰影部分=(1-78.5%)S正方形=21.5%S正方形。
利用上述關系,可以巧妙地求出圖3各圖陰影部分的面積。
小結:從以上例題可以看出,定值一法多用,一種解法在不同內容或形式的數學題得以延伸和拓廣。因此,它有利于溝通知識間的縱橫聯系,有利于把握解題關鍵,總結解題規律,提高解題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