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考試不會分析 能拿獎不能創新
來源:新聞晚報 文章作者:李征 實習生 王曉嵐 2005-08-17 08:54:23
數學家會診“中國學習者悖論”
近年來,華人學生無論在數學成績國際比較中,還是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表現都優于西方學生,排名總是名列前茅;國際比較同時表明,華人學生在創造性領域相對較為薄弱。
上述兩種矛盾的現象被國際數學界稱為“中國學習者悖論”,在東亞其他國家,這一悖論也同樣存在。日前,國際數學教育委員會第三屆東亞地區數學教育國際會議在華東師大舉行,與會的來自300多名學者和研究生對此問題進行了“會診”。
癥狀 基礎扎實創造乏力
會議主題即為“東亞數學教育的成功與不足”,除了“中國學習者悖論”,目前國際數學教育界還存在著“東亞現象”,即中國、日本、韓國等在各類數學競賽中,學生們能取得前幾名的佳績,然而在學習過程中,“數學理念”往往是列為倒數的,即真正喜歡數學的并不多。
大會主席、華東師大數學教育心理學教授李士遄介紹,一方面,許多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無論在數學成績國際比較中,還是在國際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表現都優于西方學生;另一方面,許多西方研究者發現中國的學習環境不太可能產生“好的學習”,中國的學習環境被形容為“被動灌輸”和“機械訓練”,一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種教學是教師控制下的學生被動學習,相當于一個受人尊敬的長者把知識傳授給一個馴服的年輕人。
這種現狀也同樣適用于其他儒家傳統文化影響下的社會,如日本、韓國、新加坡。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學生每周花在數學家庭作業上的時間比美國學生要多得多,72%的大陸學生每周要在數學家庭作業上花兩小時或更多的時間,但只有37%的美國學生會這么做。
現狀 積極改革效果不佳
這一問題該如何解決?目前,包括上海在內各地的數學課程改革正在進行,李士钅奇教授表示,相當多的學校已經開始在“創造性”上做文章,并取得一定的效果,不過,現在不少學校卻“吃錯了藥”,用意雖好,但很難取得效果。
李教授表示,目前的中小學課堂出現了一些似是而非的“創造性課程”。有的小學老師教學生“3+5=?”時,毫無必要地讓學生計算半天,認為“創造性”可在其中體現,從而浪費了學生的時間;有的老師講解新的數學公式時,為推導和證明一個公式,往往要耗費半節課甚至更長的時間,學生只要在座位上聽聽即可,而在歐美國家,通常學生多做,老師少做,同樣是證明一個公式,寧可讓學生多用幾節課的時間推導,“一切以學生為中心”,創造性的主體應該是學生,而教師的角色應該是引導者。
藥方 培養興趣真心喜歡
“‘悖論’的深層次原因在于東亞和中國的傳統文化。”香港大學梁貫成教授認為,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的數學教學仍然傳統而保守,不少人對學習抱著功利性的觀點,認為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升官、賺錢,將來對自己“有好處”,古語“書中自有黃金屋”便是真實寫照。家長的這些觀點影響了他們的孩子,很多學生在學習時沒有樂趣、興趣可言,學習奧數時尤其如此,而興趣是促進創造力的保證。這樣便造成了中國和東亞其他國家學生在接受性學習課程中能取得好成績,但在創造性課程中卻因缺乏興趣而成績不佳。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