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錢花”,關鍵是如何“花好錢”
來源:南方日報 文章作者:洪丹 2010-02-22 23:41:27
教育部在今年的年度工作要點中表示,要促進全國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比例4%目標的實現,更提出除了“要錢花”,還要在“花好錢”上進行探索。
財政性教育經費占GDP4%,一直是國人的宿愿。1993年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提出,到2000年末,財政性教 育經費占GDP的比例達到4%。2006年,全國人大審議通過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其中規定“逐步使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國內生產 總值的比例達到4%”。然而,目標遲遲未能實現,歷史最高比重也只達到3.48%,甚至某些省份預算內教育撥款仍未達到《教育法》規定。盡管4%已是十多 年前的目標,但要實現依然舉步維艱。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也是實現這一具有法律約束力目標的最后一年,應該是不得不奮力一搏的一年了吧。
國家教育投入不足是國人心中隱隱的痛,不論是與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相比,我國公共教育投入都處于低水平,世界平均水平為4.9%,發達國家 為5.1%,欠發達國家為4.1%。應當說,為了擺脫教育投資是“剩余財政”的宿命,近幾年各級財政確實作出了一定的努力,比如讓代課老師有條件地轉正, 提高老師工資待遇水平,這些無疑都必須以財政投入扎扎實實提高為支撐。2008年,廣東省拿出20個億,要求2010年前解決5萬多名代課教師的問題, “補齊”歷史欠賬;2009年再次強調,要促成教師與公務員工資水平相當,用7億元補貼欠發達地區“拉齊”現實差距。
高強度的教育投入水平是教育發展的持續動力。然而,正如一些官員表態的那樣:“(國家教育投入)不僅取決于財力問題,更取決于地方的努力程 度。”在我國現實中,“要錢花”與“花好錢”的難題共存。要么中央財政與地方財政不配套,地方對于教育投資的考慮往往次而又次,即便在預算內的教育撥款就 已經明顯不符合規定;要么實際撥付的財政資金根本不能充分運用在教育領域,教育撥款被挪用、截流,養肥了一部分人,而真正應該受益的教育者與被教育者則一 無所獲,游離于受惠圈之外,或者資金都用于大興土木之上,瘋狂地進行校園擴建,大量教學資金被侵占,必然影響教學質量的提高。想要“花好錢”,資金都能各 歸各位,落到實處,除了加大財政對教育支持力度,必須加強資金監管,使有限的資金真正被用于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等方面,而不是被侵占或浪費。同 時,還應考慮出臺相應的考核程序,對資金投入與產生的效益進行評估,作為下次資金分配的依據。錢丟到水里都能“哐當”一聲響,總不至于砸到教育領域就悄無 聲息吧。
必須看到,即便達到了4%的目標,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而言,也只是勉強夠格,我們還沒有達到沾沾自喜的程度。(洪丹)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