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牌教練的育人情懷
來源:網絡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2-03 13:31:54
實現物理奧賽金牌“零”的突破
今年7月20日,對深圳中學、對深中教師姚學林來說,都是一個值得大書特書的日子。這一天,深中學生簡超明在第38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中勇奪金牌!這是深圳中學乃至深圳的第一塊物理奧賽金牌,姚學林第一次擔任物理奧賽主教練就圓了自己和學校的物理金牌夢.
中等身材,寬廣的額頭,一副眼鏡后面總是透露出自信、睿智的光芒,這是 姚 老師給人的第一印象。 姚 老師1970年生于湖北大別山下一座山清水秀的小城,大學畢業后分配到湖北黃岡中學。在這所名校里,姚學林腳踏實地,慮心學習,不久,他參與培訓的學生王新元獲第28屆國際物理奧賽銀牌。也就是在這時,他有了一個夢想,一定要把自己的學生送上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競賽的最高領獎臺。為了這一天的到來,他整整奮斗了13年。
深圳中學近年來數學、化學均有學生在國際奧賽上拿過金牌。但惟獨物理奧賽,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2004年剛剛調入深中的姚學林毅然接過了物理奧賽主教練的重擔。他每周的常規課時都在14節課以上,競賽培訓只有安排在周末及放學后的課外時間,基本沒有時間休息,連寒暑假都不例外。三年中, 姚 老師記不清有多少次熬夜到凌晨;記不清和多少學生推心置腹、苦口婆心地交流;記不清備了多少課、做了多少實驗;記不清解決了多少難題……
簡超明初中只讀了兩年,跳級讀高中才開始參加物理競賽培訓。剛開始,他的成績并不是很拔尖,他自己及家長對他能否取得最后成功一度產生了懷疑。但 姚 老師看準了這個孩子數理知識非常扎實、平行,對物理學科非常感興趣, 于是姚 老師與簡超明及家長進行了溝通,打消了孩子和家長的顧慮。最后簡超明果然如他所預言,進入了奧賽冬令營,進入了國家集訓隊,最終登上了最高的金牌領獎臺。
班上還有一位學生,由于是內地轉來,兩地教材不同,剛到班上時物理基礎很差,非常自卑,并寫信給 姚 老師說了自己一些悲觀的想法。 姚 老師認真給他回信,積極鼓勵、開導他,讓他一點一點地恢復了自信。今年高考,這名學生以優異的成績被北大錄取。成績不僅限于此,他所帶的物理競賽小組,14人中有9人獲省賽區一等獎,5人進入全國物理決賽“冬令營”(廣東省共有10人進決賽),7人被北大、清華提前錄取,其他人也均被上海交大、浙大等名校提前錄取;另外,在今年的高考中,他帶的兩個班有近九成學生過了重點線,物理成績在深圳名列前茅。
在教育的舞臺上, 姚 老師已有了精彩的演出,但他追求的步子卻沒有停止。自2006年開始,他又積極從學校的初中學生里選拔了幾名物理苗子,進行義務輔導,爭取為深中、為深圳培養第二個第三“簡超明”。
關注學生未來的成長
2004年,深圳中學學生薛明宇同學榮獲第26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兩年后的2006年,深中學子曾毅又獲第38屆國際化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迄今為止,深圳市在國際化學奧賽上共獲得兩枚金牌,而這兩枚金牌得主的主教練,都是深圳中學教師楊平。
楊 老師告訴記者,成為一名教師,還頗有點戲劇性。高中時他的理想是外科醫生,但高考時沒有發揮好,最后被華中師范大學化學系錄取,畢業后成為了一名中學老師。研究生期間,他師從武漢大學卓任禧院士、劉立建博導,表現了較強的科研能力,有三篇論文在國家級核心期刊發表,其中一篇被SCI摘錄,但他仍然繼續從事中學教學工作。 楊 老師說:“盡管當中學老師與理想相差甚遠,但站在講臺上,我就意識到肩上的責任,絕不能誤人子弟。”
楊老師的教學模式可謂獨樹一幟。他善于用最明了的語言將復雜問題簡單化,抓住問題的本質,使學生一目了然;同時能抓住不同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發掘學生的長處,利用一切機會增強學生的信心。他說:“建立信心、夯實基礎、拓展視野、全面發展,是我教書的信條。讓一個學生不僅考上名牌大學,而且讓他在將來有一個廣闊的發展前途,培養健全的人格和體格,關注未來的成長,是我育人的信念。”
正是在這樣的理念下, 楊 老師和學生亦師亦友,情同父子。曾穎琪同學在高三整整一年里,就沒有怎樣看化學書,是班上有名的“三不”學生:不聽講、不作業、不考試。但 楊 老師對她卻充滿信心,因為她的確把高中化學弄明白了。高考成績揭曉,果然不出 楊 老師所料,曾穎琪同學以898分的高分獲得了化學單科狀元。
雖然培養了兩名化學國際奧賽金牌得主,但在具體培訓過程中, 楊 老師又是一個很自由的老師。他說:“當學生有了一定化學基礎后,我一般只給學生一個大的框架或方向,告訴學生某個階段主要任務,詳細計劃由學生自己完成,不給學生任何束縛,相信學生,相信自己,相信有一個美好的未來。”在他的培訓下,學生目標明確。薛明宇在香港大學化學系就讀,用一年半時間學完了香港大學化學系本科三年的內容,現正在著名化學 家楊丹 教授的指導下正在進行博士生做的科研,課題進展非常順利。曾毅在北大化學系就讀,成績穩居前茅,目前已申請一項自然科學基金,是北大為數不多一年級就進實驗室科研的學生之一。
楊老師競賽教學在廣東省獨占鰲頭,5年來所培訓學生獲得省級賽區全國一等獎近30名,4人獲全國競賽一等獎,3人進國家集訓隊,2人進國家隊并奪得國際奧林匹克金牌。不僅如此, 楊 老師的學生參加高考,也創新記錄:2001年所教平行班畢業,均分665分;2006年所教重點班畢業,均分711.5分,7人化學科單科分數超過800分。
因為教學成績顯著,2000年,楊平獲“深圳市優秀教師”稱號;2004年,他又榮獲“南粵優秀教師”稱號.
想培養出一流的數學家
這段時間, 張承宇 老師可主謂好事連連:7月底,他的學生王烜在第48屆國際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奪得金牌,這是 張 老師指導的學生獲得的第二枚國際奧數金牌;因為成績突出,教師節前夕, 張 老師榮獲:“南粵優秀教師”光榮稱號,并接受了省領導的頒獎。但張承宇告訴記者:“奧賽得獎并不是我的最終目的,我的目的是想培養出一流的數學家,那是我年輕時的夢想。”
張老師說,他這一輩子最大的愛好就是數學,最大理想是做數學家。但年幼時因為家貧,初中畢業時只好放棄讀高中、上大學的夢想,上了中等師范學校。他后來數學研究成績突出:在中國科技大學和湖北大學深造前后,發表了30余篇研究論文,其中《角谷猜想的推廣》一文發表于《自然雜志》1990年5期,代表著中國學者對世界難題“角谷猜想”問題的開拓和研究,得到了有關專家高度評價;他率先提出了幾何凸函數的概念,還提出了類似于Jensen不等式的結論,引起了國內不等式愛好者長達十年的興趣。盡管如此, 張 老師與他的數學家夢卻漸行漸遠了,于是,他在學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夢想。
1997年,張承宇研究生畢業,來到深圳中學,開始數學教學及競賽輔導工作,并開始頻傳佳績:1999年全國初中數學聯賽,深圳共有23人獲得一等獎,其中15人是他的學生;2002年全國初中數學聯賽,他教的班級44名同學中,有18人獲得一等獎;2003年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他有17名弟子獲得一等獎,而廣東省獲此獎項的一共只有43人;2006年10月,他的弟子參加全國高中數學聯賽,有15人獲得全國一等獎,占廣東省三分之一強,其中4人進入冬令營,2人進入國家集訓隊。2005年,他的學生康嘉引在第46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奪得金牌;今年,他的另一名弟子王烜再添一金。另外,在2004年高考中,他從初一帶到高三的班級,數學平均分達760分,16人在800分以上,2人獲滿分900分,其中深圳市數學單科前10名中,有9人落在該班,17人被北大、清華錄取。
除了教書, 張老師還注意育人,他對康嘉引同學的關懷至今還讓人津津樂道。2002年,張承宇開始培養康嘉引。為了更好地輔導他的學習,張承宇干脆讓康嘉引住在自己并不大的宿舍內。于是,學校里常常能見到這樣的場景:放學后,師生兩人同去食堂吃飯,邊吃還邊聊著難解的數學題……三年來,康嘉引與張承宇情同父子。在 張 老師班里曾有名同學,年齡最小,聰慧異常,卻有一個壞毛病——班里其他同學的文具、書籍等用品經常被她“順手牽羊”。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張承宇,這孩子本質不壞。于是他教她如何與其他同學交往,努力糾正自己的毛病,甚至細心地指導她該如何穿著打扮……功夫不負有心人,該同學在高二提前參加了高考時,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
論壇鏈接:http://bbs.eduu.com/viewthread.php?tid=252746&extra=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