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分析及教育策略
來源:本站原創 文章作者:匿名 2009-11-03 15:05:07
眾所周知,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競爭意識的增強和人際關系的復雜,加重了人們的心理緊張和壓力,青少年的心理異常問題的發生率呈進一步提高的趨勢。著名心理學家王極盛先生曾向外界宣布了他對全國中學生的多年調查結果,稱有32%的中學生有心理問題。這向我們敲響了警鐘:加強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緩!而初中學生正處于生理、心理發育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身心能否全面、健康地發展,對于今后的成長與成功會起著關鍵的作用。那么初中生心理問題的原因是什么?老師如何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呢?筆者擬根據初中生學習現狀和教學實際著手探討初中生心理健康問題,談談自己對此的看法。
造成初中生出現心理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究其產生不良心理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幾種:
家庭教育不當。家長是學生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品德修養、文化水平、教育方法以及家庭環境條件等對學生品德和心理成長有著直接而重大的影響。初中升高中日趨激烈的競爭,促使家長們對子女的要求更顯迫切,對子女的學習表露出非常焦慮的心態,有的家長對子女經常訓斥,使孩子對父母望而生畏,缺乏感情交流,家庭氣氛緊張,導致學生感受到了沉重的心理壓力,成了精神負擔,把自己放在背水一戰之勢,從而產生焦慮不安。筆者曾在課后進行名為:“父母對我影響最大的事”進行調查,70%的同學認為父母打罵自己,5%的同學認為父母離婚對自己影響最大,這說明父母教育方法簡單粗暴、感情破裂,雙親離異,都嚴重影響了孩子的心靈。因此家庭教育不當,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
教育方式不當。研究表明,如果教師缺乏民主作風,不了解、不關心和不尊重學生,而且在教育活動中采取強制、命令和打擊的方式,以粗暴的態度對待學生,動輒就對學生進行訓斥、嘲諷甚至體罰或變相體罰,那么就會使學生產生消極的情緒體驗,嚴重挫傷學生的自尊心,致使他們產生巨大的精神壓力乃至嚴重的自卑感。而這些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如有的教師對做作業出錯的學生要罰抄幾十遍乃至一百遍;有的對有紀律問題的學生罰站一節課或一整天;還有的教師把成績差的學生的座位安排在邊上、后面,把成績好的學生的座位安排在中間、前面,容易使學生產生自卑的心理。長此以往,學生總感到精神疲倦,興趣索然。再加上繁重的學習任務,學生長時間連續不斷地從事腦力勞動,致使精疲力竭,學習效率低下。在升學的壓力下,只能死拼硬干,夜以繼日,結果許多學生對學習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出現心理疲勞,精神倦怠。而一些教師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在教育學生是采用不當的方法損傷學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學生產生孤獨、自卑的心理,有些后進生,被教師所嫌棄,失去上進心而自暴自棄。
社會消極影響。近年來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影響對學生沖擊甚大,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難免帶來一些精神污染,西方一些不健康的色情暴力影視內容流入,都對青少年造成了不良刺激,青少年由于缺少辨別能力,一味模仿,也造成了一些學生的非正常心理。社會上不正之風和低級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或者社會上不良品行者的勾引,使他們對生活感到彷徨和困惑,對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前途悲觀失望,這都會產生心理健康的問題。
此外,青少年時期特別是初中生是生理發育時期。由于生理上的迅速:成長極大地打破了生理和心理之間的平衡,打破了心理諸因素之間的平衡。這時期青少年思維的獨立性、批判性有了顯著的發展,但又有較多的片面性和主觀性,他們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帶有沖動性,不善于克制,行為不易預測,也最容易產生心理問題。可惜對于這種悄悄來到的變化,青少年自身沒有思想準備,我們的一些家長和老師也往往缺乏充分思想準備,沒有主動及時地采取相應教育措施,幫助他們渡過危險年齡時期,致使這時期成為他們心理問題的多發時期。
現代醫學越來越證明,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對一個人的一生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青少年時期雖不是精神疾病的多發時期,但卻是不健康行為的孕育期。由于中學生尤其是初中生心理活動狀態的不穩定性;認知結構的不完備;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對社會和家庭的依賴性等,使得他們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慮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暫時性的心理障礙若得不到及時排除,便會產生不良的反應,而影響以后心理的健康發展,甚至會釀成日后難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學階段是容易滋生心理異常的溫床期。因此我們應當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作為中學生教育的一個工作來抓、緊抓,并且要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解決初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針對初中生的心理異常的不良心理,如何進行心理調適疏導呢?下面筆者就結合工作實踐談談解決問題的策略:
首先,加強教師學習,提高教師心理素質
世界衛生組織指出:學校是促進學生心理健康最適宜的場所,學校可以教給學生一些解決問題的技巧,并通過特殊問題的干預和心理咨詢,轉變學生的行為。要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教師本身的素質水平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素質水平。對于實施素質教育第一線的中學教育工作者,必須重視自身心理學理論水平和自身心理素質的提高,即:教育者必須先受教育。只有努力學習和掌握現代心理學和教育科學的基本理論,才能把心理教育滲透到學科當中,從而成為合格的心理教育工作者,真正成為塑造靈魂的工程師。現代化生活日益緊張和繁忙,給人們帶來許多心理變化,面對激烈的升學競爭及來自社會各方面有形無形的壓力,使一些教師產生心理沖突和壓抑感。教師不健康的心理狀態,必然導致不適當的教育行為,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學校要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教師的職業特征要求教師要有極強的自我調節情緒的能力。教師要用科學知識調整自己心態,使自己始終處于積極樂觀,平和穩定,健康的狀態,以旺盛的精力、豐富的情感,健康的情緒投入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此外,要對教師廣泛開展心理學知識的培訓,學校應將心理健康教育作為教師繼續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使每一位教師都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以正確對學生進行指導,并在教育教學過程減少失誤。培養一支自身心理健康,懂得心理學專業知識,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和心理訓練方法的教師隊伍,這是加強心理健康教育至關重要的一項措施。
其次,樹立正確的教學理念和采用正確的教學方法
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應當成孩子的朋友,深入到他的興趣中去,與他同歡樂共憂傷,忘記自己是教師,這樣孩子才會向教師敞開他的心靈。在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教師應正確引導,樹立目標,培養信心,進行成才觀的教育,使有不良心理的學生解除過分的心理壓力,放下思想包袱,消除緊張情緒,培養健康的心理。因為在復雜的社會生活中,在人際交往,家庭生活,學習中遇到困難時,有些學生會產生壓抑和自卑,多疑和妒嫉,精神上萎靡不振,情緒上消沉低落,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筆者曾遇到這樣的一件事情:上課的時候筆者注意到兩個同桌的學生把手放在桌下面在暗地里較量,兩張小臉都因憤怒而漲的得通紅。課后筆者找這兩位同學談話,原來其中一位同學認為另一位同學罵自己,筆者問罵得是什么,他說沒有聽清楚。于是筆者采用談話法,了解了他的家庭情況,原來他的母親生病好幾年,經濟狀況也不好,表現在性格上比較孤獨、壓抑、多疑、自卑。筆者在分析原因后,鼓勵他上課發言,并且時常關注和贊揚他,拉近了與其他學生的距離。經過一段時間后,這位學生的小臉上慢慢露出了笑容,與同學相處也和融洽。比如在活動課上,筆者給學生創設一個訴說心里話的空間和機會,讓他們暢說欲言,交流思想;在班里創造愉悅的環境氣氛。這樣老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真誠相待,互相關心,使學生感受到集體的溫暖,保持健康的心理。
另一方面教師應提高課堂教學的趣味性。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杰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于興趣。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就是說,無論做什么事情,興趣是知識的入門。心理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興趣、情感與教學是相互影響的。消極的情緒能抑制智力活動,而積極的興趣則能將其強化。對中學生來說,興趣是非智力因素中最活躍的成分,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也是探求知識的巨大動力。因此,如何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的學習變被動為主動對于老師來說顯得非常重要。每次上課前,筆者努力探究教法,以各種教學形式誘發、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望。例如,筆者將:競爭機制引入教學中,對激發學生興趣有極強的催化效果。對此,筆者嘗試了:課堂搶答積分制,以學生的自然分組為單位,課堂提問以每組輪流回答或搶答的形式展開,答對的為該組記分并當堂公布每組得分結果。課堂搶答,激發了學生顯示自我、爭勝好強的意識,人人積極思索,舉手搶答。只要學生能夠努力回答老師的提問,都給予真誠的贊揚和肯定,使其受到鼓勵,促使大腦皮層產生興奮,減少聽課的乏味與疲勞,使學生把學習當樂趣,感到有希望,從而減輕厭煩焦慮心理。這種有興趣的學習不僅能使學生全神貫注、積極思考,甚至會達到樂此不疲的地步,他們不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同時公正合理地評價學生,多找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同時給學生創造更多成功的契機,讓他們自己有成才的素質和自信,幫助失敗的學生樹立起:我能行的信心,抹去偶爾失敗帶來的陰影。因此,我們老師能夠針對學生的心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讓自己成為學生成長道路上的良師益友,教育教學效果也就必將更明顯。
再次,加強對家長的指導和幫助,進行科學合理的家庭教育。
家庭是培養健康情感、良好習慣、優秀品質和高尚道德的第一個基地,對學生的成長影響極大,對心理異常的產生和消除也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據調查,目前上中小學這代孩子的父母,很大部分受教育程度不高,尤其很少學過教育學,兒童心理學的有關知識。據《中國青年報》報道::95%的家長沒看過心理學方面的書,72%的家長沒有看過教育方面的書。他們不了解如何更科學地教育孩子。因此,學校要通過家長會,家長座談會等到方式,讓家長懂得青少年心理發展規律,懂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了解青少年年齡特點,懂得教育學生的正確方法。使家長了解青少年是一個特殊年齡階段,學生情緒反復,行為多變,對此要有心理準備,不能因此不尊重,不理解他們。對學生教育既要鼓勵,也可以批評,但方法的使用一定要符合青少年心理規律。對孩子的期望值不要過高,希望孩子成才,這是人之常情,但壓力過大,也會適得其反。此外對:問題家庭的學生更要特別留心,幫助他們克服因家庭的不良影響引起的心理問題。
最后,營造一個寬松、健康、向上的社會環境,培養學生一個完整的自我。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僅不能離開學校,家庭的教育和輔導,而且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環境育人,不良的社會環境會直接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會各界和社區應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據調查某校30%的初中生認為社會不良現象對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在一次題為:如何看待哥們義氣討論課上,筆者發現一位同學言辭激烈,他認為哥們義氣是一種不好行為的同時,他又認為世界上人都很自私,包括自己,不要相信任何人等等好像嘗盡人間溫暖的話語。筆者很驚訝這些話是來自于一位尚未脫稚氣的七年級學生的口中。還有一位同學認為講哥們義氣是大家要好一起好,要壞就一起壞,一般同學不能解決的問題,哥們卻能辦妥。后來筆者深入了解,發現這和他們的經歷和他所處的環境有很大的關系,但是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我們的社會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事件發生,如向未成年人出售不健康書刊物,出售香煙及不合法藥品,等等。只有為青少年的成長建立一個全社會的保護網,過濾社會有害物質,還青少年一個潔凈的藍天,同時加大社會對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傳和教育,這樣我們才能培養和造就二十一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總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并不可怕,只要教師能掌握一些心理學和教育學知識,以愛心感染學生、教育學生,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同時指導和幫助家長進行正確的家庭教育,提供健康的社會環境,預防學生心理異常的出現,并能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做好疏導工作,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就能有效地維持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和綜合素質,逐步達到學會學習、學會生活,學會做人的目的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