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教育資源 讓每個孩子“上好學”
來源: 2008-03-12 10:02:20
市教育局副局長胡臘芝接受晨報專訪
“如果有一天,一位家長說,新華下路中學也不錯,不用去一初(武漢市第一初級中學)就讀,這就是我們對學校“脫薄”、初中標準化建設所期盼的目標。”市教育局副局長胡臘芝在近日接受采訪時,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
新華下路中學是一所經歷過脫薄的“薄弱學校”,也是今年首批參加公辦初中標準化建設驗收學校之一。
胡臘芝曾任市教育局發展規劃處處長,她是武漢中小學脫薄治薄以及初中標準化建設兩項工程的推動者和見證人。
胡臘芝說,無論是當年的治薄脫薄,還是如今的初中標準化建設,都是為了均衡教育資源,降低擇校熱,滿足學生上好學的需求。
【治薄之后為何再啟“標準化”】
光有“新校園”,家長不買賬
1995年我市啟動治理薄弱學校工程,通過兩輪治薄,用了10年的時間讓92所學校摘掉“薄弱”帽。2006年11月,我市啟動實施初中標準化建設,預計用5年,讓全市324所公辦初中達到統一的標準。
為何脫薄后,還要啟動“初中標準化建設”?
胡臘芝解釋,前兩輪脫薄重點主要放在校園校舍、環境等硬件建設上。于是出現一個令人“難過”的現象:學校花了那么多人力和物力去改善校園環境,可是學生不買賬家長也不買賬。反思原因,就是師資等軟件實力還沒有被社會認可。
所以,提“初中標準化建設”,不僅是硬件上的標準化,更是軟件上的標準化,著眼于師資力量、辦學水平的明顯提升,明顯縮小校際差距,降低“擇校熱”。
【“標準化”為何專門針對初中】
“擇校熱”,初中段最嚴重
對武漢教育,民間有一說為“銅頭鐵腳豆腐腰”,說的是武漢目前小學和高中的辦學實力都不錯,惟獨初中有差距。
胡臘芝笑著說:不對這個說法作評價。但她很同情目前初中學校的處境。
武漢市324所公辦初中目前約三分之一的校舍不達標,享受優質初中教育資源的學生比例在20%左右,許多優質初中存在超級大班現象。各區享受初中優質教育資源的比例也不平衡,最低的甚至不到6%。
胡臘芝說,初中段的“擇校熱”現象最嚴重,這是事實。
胡臘芝分析,小學沒有升學壓力,而高中招生時的生源就能決定學校的起點,而初中承上啟下,壓力大、困難多。
她說,初中學校接收的生源是就近入學,沒有任何考核評價,但學校得把這批學生教好并盡量多地送入優質高中,因為社會是以升學率來衡量一個學校的好壞,所以“初中學校的出口壓力相當大”。
如果學校軟件好,升學率高,優秀學生趨之若鶩,于是學校越辦越好,便走入一個良性循環,反之則走入惡性循環。這樣勢必造成愈演愈烈的“擇校熱”。所以加快“標準化初中”建設勢在必行。
【“標準化”最難難在哪】
好老師,最難均衡分配
胡臘芝直言,初中標準化的重點和難點就在師資和管理隊伍等軟件上。因為,“家長擇校,其實主要是擇好老師、好校長”。
據了解,許多區教育局也采取了措施促進師資均衡發展。比如江漢區認為,教師資源不均衡的根本問題是,優質學校與一般學校的教師待遇上存在巨大差距,使得教師難以流動。針對這一難點,該區正在醞釀出臺教師績效工資制度和教師輪校交流任教制度兩大舉措,從總體上均衡教師收入,為教師輪校流動任教創造條件。
【好初中為何也要“標準化”】
好初中,走出超負荷辦學
胡臘芝表示,初中標準化建設并不是“大家預備起,齊步走”,而是一校一策,各校針對自己的優劣制定建設計劃。教學質量薄弱的學校重在軟件上脫薄并標準化,而教學質量好的學校同樣也需要在硬件和軟件上標準化。
比如武漢家長心中的名校如武珞路中學或七一中學等,這樣的學校也要標準化。胡臘芝解釋說,這些知名初中招生過多,校舍、生源占地面積不達標,屬于超負荷辦學,這對學生成長也不利。
相關文章
- 小學1-6年級作文素材大全
- 全國小學升初中語數英三科試題匯總
- 小學1-6年級數學天天練
- 小學1-6年級奧數類型例題講解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練習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奧數知識點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教案匯總
- 小學語數英試題資料大全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末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級語數英期中試題整理匯總
- 小學1-6年語數英單元試題整理匯總




